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今年全國糧食產量實現高位增產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本報記者 郁靜嫻 鄧劍洋
2024年12月14日08: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秋收冬藏,穰穰滿家。神州大地,又是一個豐收年。2024年我國糧食年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台階,實現高位增產。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今年以來,總書記多次對保障糧食安全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毫不放鬆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提高政策精准性、實效性,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鞏固“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動能,這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意義非同尋常,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攬子政策定向發力,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在安徽省渦陽縣楚店鎮后水波村,冬小麥遍地青翠。“收完玉米趕緊把麥種下,爭取來年再有個好收成。”家庭農場主張林森說。

連年豐收來之不易。大國糧倉穩固,來自政策支持精准有力。

年初,中央一號文件繼續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位,“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列入2024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一攬子政策支持定向發力。

增投入——今年,中央財政加大對糧食生產支持力度,繼續提高小麥、早籼稻最低收購價,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提升高標准農田建設畝均補助標准,取消對產糧大縣的資金配套要求,充分調動地方重農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

強機制——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全國耕地總量實現連續三年淨增加﹔糧食安全保障法全面貫徹實施,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正式出台,從耕地保護、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大國糧倉穩固,來自防災減災應對有力。

7月,吉林省農安縣遭遇連續強降雨。“農技人員緊急組織疏通溝渠、搶排積水、噴洒葉面肥,低窪地塊抓緊改種補種。過水玉米在抽穗后跟上了生產進度,把產量奪了回來。”農安縣眾一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忠國說。

從全國看,今年農作物累計受災1.35億畝,比常年減少4400多萬畝。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說:“雖然局部地區出現了較重的氣象災害,但面上看農業災情相比前些年較輕。”

合力防——今年糧食生產期間,農業農村部與氣象、水利、應急管理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聯合制定預案,開展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直達家庭農場服務。31個省份建立防災救災農機儲備調用制度,共同應對區域性氣象災害。

措施實——關鍵農時節點,農業農村部組建50多個工作組、28支科技小分隊赴主產區,分作物、分區域、分環節,把技術措施落實落細。

強化科技支撐,開拓糧食單產和品質提升新空間

今年秋收期間,各地捷報頻傳。

1247.22公斤!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玉米單產提升百萬畝核心區的復測驗收數據,刷新了全國糧食主產區萬畝單產紀錄。

1446.18公斤!廣東省興寧市永和鎮沙坪村,全省首個300畝面積優質稻示范推廣基地,超高產優質絲苗香稻雙季畝產突破1400公斤,再創新高。

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多年保持在高平台上,越往前走難度越大。如何突破?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聚焦關鍵要素,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向糧食生產領域匯聚。

良種“芯片”更加“硬核”。

在河南,省農業良種聯合攻關項目已經開展兩年多。高產、穩產、耐密、高抗的新品種,為玉米的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有力支撐。今年6月,135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這些品種突出表現為高產優質、抗逆抗病等性狀,部分可適應一些輕中度鹽鹼耕地種植,能夠有力支撐大面積單產提升和產業提質增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說。

農機裝備“引擎”強勁。

秋收前夕,山東省夏津縣田庄村的農機手呂兆雪把用了9年的“老鐵牛”換成了新款280馬力雷沃玉米收割機,“新車馬力大、輪胎寬,下雨天照樣下地干活,一天能收100多畝。”放眼全國,從580馬力青飼料收獲機、大方捆打捆機等批量生產,到多款6—15度丘陵山地拖拉機在多地實現量產應用,再到山地玉米收獲機、梯田水稻收獲機、自走式旋耕機等產品基本熟化,我國農機裝備正加快向“大中小型兼備、綠色高效智能一體”邁進。

農藝助力均衡增產。

“我們大面積應用密植精准調控高產栽培技術,專家和農技人員手把手開展技術指導,實現了百畝破800公斤、萬畝測產達700公斤的單產。”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區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負責人王豪楠說。數據顯示,今年單產提升對增產的貢獻達八成以上。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發布了150個農業主導品種、150項主推技術和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其中大豆、玉米、小麥、油菜等作物品種及單產提升技術佔40%以上。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適宜性技術推廣,為糧食生產拓展了可能性邊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鐘鈺說。

讓豐收變增收,為糧食生產增動能添活力

山東省嘉祥縣金屯鎮,豐地家庭農場的富硒大米從田裡走上“雲端”。“我們種的是優質香稻,價格是普通大米的3倍。”家庭農場主張春杰說。在金屯鎮盧樓村,今年新安裝了大米加工和電商直播設備,帶動40多名村民增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適度規模經營顯優勢——

在湖南省寧鄉市金洲鎮箭樓村,寧鄉圓湖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今年為周邊農戶管理了1萬多畝稻田,還通過烘干收儲、訂單、品牌化等方式拓寬了稻谷銷路。55.1萬家種糧合作社、174.9萬個種糧家庭農場、109.4萬個經營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著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需要培育更多集成現代生產要素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為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提供服務支撐保障。”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蘆千文說。

大田裡的“含綠量”,有力提升糧食生產含金量——

在四川省旺蒼縣,秋收后的田地已長出一壟壟油菜。今年全縣繼續鼓勵稻油輪作,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秸稈翻壓還田。“提前育肥來年的耕地,收上來的菜籽也能賣錢。”旺蒼縣大德鎮星火村種植戶吳延剛說。當前,各地加快轉變農業綠色發展方式,筑牢糧食生產的生態底色,讓種糧增收更可持續。

“大糧倉”變身“大廚房”,增強糧食全產業鏈韌性——

在黑龍江省寶清縣,萬裡潤達生物科技公司向農戶敞開收購玉米。公司總經理唐志富介紹,通過精深加工,玉米能變成食用酒精、賴氨酸、高蛋白飼料等多種產品,年產值達60億元。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9萬家、全行業營收達20.3萬億元,對於延長糧食產業鏈價值鏈、提高產業韌性和市場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新征程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信心、有底氣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以高基點為新起點,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4日 03 版)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