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譚華威:修繕長城是我的使命

2024年12月13日09:05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譚華威:修繕長城是我的使命

90后“文物醫生”為長城巡診把脈

譚華威:修繕長城是我的使命

11月25日,譚華威在邢台馬嶺關長城現場勘察。 本報記者 劉萍攝

11月25日,譚華威在邢台馬嶺關長城現場勘察。本報記者 劉萍攝

“愛上長城是一瞬間的事,而守護長城則需要一輩子的堅持。”風雨兼程行走青山之巔,為一座座人跡罕至的長城雄關和城牆巡診把脈,那些在長城上勘測和修繕的日子,早已深深刻進譚華威的記憶裡。

“或許修繕長城是我的使命。”譚華威小時候到長城游玩時,看到一座“不到長城非好漢”石碑,他覺得自己就是一位真正的好漢了。“當時眺望著眼前雄偉壯麗的長城,作為一個中國人從心底生出一股自豪感,可能從那時,我便徹底愛上了它。”11月26日,在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的辦公室,見到帥氣陽光的90后男孩譚華威,他剛完成邢台馬嶺關長城勘測任務歸來,一臉自豪地給記者講起他與長城的情緣。

1990年10月,譚華威出生在山東,大學畢業后到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工作,成為一位文物古建保護修繕工程師,被業界形象地稱為“文物醫生”。他們與治病救人的醫生不同,大多是奔波在燕趙大地上,忙著為文物古建這些老寶貝巡診開方。而歷經滄桑的長城,便成了他們最重要的巡查對象之一。

千百年來,受自然侵蝕風化、人類生產生活和歷史環境變遷等多重因素影響,萬裡長城許多點位已損毀,有的瀕臨垮塌,有的地面部分消失殆盡。

要治病,先找病因。“對症下藥,才能精准修繕。也才能為那些亟待搶救保護的文化遺產開具最科學、最合理的藥方,設計出最安全、最有效的搶救方案。有時候我們需要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勘察論証……”譚華威說,他在研究院前輩們的引領下,漸漸地清楚了“文物醫生”應該堅守的職責和使命。

2020年,譚華威被抽調到河北省國家文化公園工作專班工作,在此期間,他和研究院同事們參與編制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保護規劃》等文件,並通過參與重要區段建設項目的指導工作,提高了對河北段長城的認知。他還閱讀了大量的長城書籍,豐富了長城知識,拓寬了研究視野。

后來,譚華威參與了馬嶺關、黃榆嶺等多個長城點段的保護修繕設計工作,通過對長城本體的實地勘察,從而對長城歷史沿革及現狀等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譚華威對記者說,如今已經能夠將無人機監測、智能傳感器、人工智能等許多現代科技手段應用在長城保護領域,進而可以對長城進行較為全面的勘察和科學評估。“但是,再先進的設備也需要有人去使用。”長城大多修建在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之間,工作環境比較艱苦。小譚說,不久前他去馬嶺關勘測補錄數據,經過三四個小時的跋涉,等爬到長城時淒雨冷風劈頭蓋臉地砸下來,好多數據沒測完,隻能在山上等雨停。“有時因為山勢陡峭,我們要背著沉重的設備,一點一點挪到測量點進行勘察測繪……常常是帶著干糧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但看到通過合理的保護修繕,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活力時,能為長城保護做點事的自豪感,就是最大的獎勵了。”

馬嶺關長城保護修繕工程,在勘察技術上,除常規測繪方式外,他們還運用了無人機傾斜攝影、三維建模、RTK測量等輔助勘察手段。譚華威說,除了技術升級,在保護方案制定上,他們非常注重原材料原工藝,最小干預,合理修繕,重點解決長城的結構隱患,保証文物安全。

長城保護修繕的難點有很多,但是勘察設計是第一關,隻有准確獲取數據才能診斷開方。譚華威發現,長城病害殘損發生部位不同,長城結構形式不同,病害成因也會有較大區別,從而導致病害種類多樣,因此對病害及殘損現狀進行精准勘察是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保留長城的古意,讓它延年益壽,滄桑與壯麗並存。”譚華威說,在未來的長城保護修繕工作中,他們將通過考古研究、歷史研究、景觀植物研究等多個環節,使長城本體與周邊生態景觀、環境風貌相協調,最終實現生態景觀、文化景觀的自然過渡與延續。“我們將竭盡所能去保存文物的歷史信息,保護長城的歷史文化景觀風貌,而不是讓它煥然一新。”

古老的長城上,發生過很多動人心弦的故事。古人一磚一石歷盡艱辛修筑長城﹔戍守長城的士兵,熬過邊關冷月,在惡劣的環境裡抵御敵人、守衛家園﹔長城抗戰的革命先輩們用血肉與敵人殊死戰斗,更是筑起中華民族新的長城……這些故事時時激勵著年輕的譚華威,要講好新時代的長城故事。他說:“今天,長城不僅僅是作為人類建筑奇跡的存續,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明的延續與傳承。”

“我何其幸運啊,能戰斗在長城保護一線,成為新一代的長城保護者。”譚華威說,作為青年一代,他要接過接力棒,像前輩們一樣,踏踏實實地做好長城保護工作,堅守崗位,修繕好長城,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讓古老長城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記者劉萍)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