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對翅膀”為這裡的好環境投票

候鳥蹁躚至 通航飛機來
“兩對翅膀”為這裡的好環境投票
11月9日,候鳥在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棲息。本報記者 張昊攝
11月7日,一架鯊魚飛機在滄州中捷通用機場起飛。劉凱攝
入冬以來,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迎來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后首個候鳥遷徙高峰。11月28日,人們首次觀測到大量珍稀鳥類同框出現——上百隻東方白鸛邁著紅色長腿在淺灘散步,成群的小天鵝飛舞嬉戲,斑頭秋沙鴨悠閑覓食。
同一天,滄州中捷通用機場,一架有著流線型機翼的鯊魚飛機展翅高飛,完成交付前最后一次試飛。
滄州兩地,共同演繹著“用翅膀投票”的故事。
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越冬珍稀鳥類的種類和數量刷新紀錄,這是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自今年7月申遺成功后的又一喜訊。
從過去的水產養殖戶,到如今的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巡護員,南大港產業園區一分區村民潘紅喜親歷了南大港的生態之變。
上世紀90年代前,村民們圍雁獵鴨、割葦捕魚,破壞了濕地生態環境。成群飛來的大雁、野鴨常常把人們養殖的魚蝦一掃而光。那時潘紅喜“最煩鳥”,想盡辦法趕鳥。
2002年,省政府批准設立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15年,滄州將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列入禁止開發區域,全面清理濕地水面養殖。此后,南大港濕地實施了多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這裡觀測到的候鳥數量從2019年的2萬隻增加到2023年的10萬余隻,今年又新增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等4個鳥類新物種。
當地政府大力開展保護鳥類科普宣傳,與鳥朝夕相處的潘紅喜,漸漸成了“最愛鳥”的人,光聽叫聲就能說出鳥的名字。
生態環境好,候鳥蹁躚至﹔營商環境好,通航飛機來。
11月7日,在滄州舉辦的中國—中東歐航空產業與低空經濟發展國際論壇上,9個相關項目簽約,其中捷中鯊魚(滄州)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獲得多個飛機購置訂單。
眼下,該公司總經理閆超一正忙著採購飛機零部件。
閆超一起初沒打算回滄州工作。2019年,在外地求學、工作多年的他,在滄州人才引進政策宣傳中,驚喜地發現家鄉鹽鹼地上“長出”了中捷通航產業園。
當地政府為產業園內的鯊魚飛機公司配置了標准廠房,免5年租金。擁有2510平方公裡空域的中捷通用機場,能提供飛機試飛服務。閆超一便加入了這家公司。
2023年初,鯊魚飛機取得生產許可証。一架架鯊魚飛機走下生產線,世界同級別速度最快輕型飛機實現“滄州造”。
今年以來,滄州出台一攬子政策支持低空經濟發展,這讓閆超一對新引進的飛行汽車項目更有信心。他說:“我們的飛行汽車明年下線,歡迎你們再來體驗。”
“兩對翅膀”為這裡的好環境投票,發展的故事未來可期。(記者潘文靜、馮陽、郭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