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圍場:提升特色產業優勢 夯實鄉村振興之基
這裡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這裡作為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近年來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努力將生態資源的綠色寶庫變成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財富,讓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產業崛起挺起高質量發展‘脊梁’,逐步形成了上下游關聯、橫向耦合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優勢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委書記劉洋說。
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鄉村產業振興“加碼”賦能
“經過多年發展,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65萬畝左右,總產量165萬噸,已形成規模化生產、組織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格局,構建起集技術研發、種薯繁育、標准化種植、倉儲保鮮、精細加工、產品銷售、服務體系於一體的馬鈴薯全產業鏈條。”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馬鈴薯研究院副院長丁曉敏說,今年6月,為了讓更多人走近馬鈴薯、了解馬鈴薯,該縣在位於半截塔鎮的木蘭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區內,建設河北省首座馬鈴薯博物館。
“展覽涉及實用的馬鈴薯科普知識、馬鈴薯與工業的緊密關聯等內容,詳述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馬鈴薯產業因地制宜加快升級轉型進程,具有收藏、展示、教育、交流等功能。我們將努力把博物館打造成集文化與實物展示、科普教學互動、文旅融合於一體的綜合場館。”丁曉敏說。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馬鈴薯梯田。李術凡攝
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馬鈴薯研究院不遠處,一股濃郁的酒香扑鼻而來,粉條白酒是園區內承德泓輝雙合澱粉有限公司的“新晉明星”。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是馬鈴薯種植大縣,我們的企業就是生產馬鈴薯澱粉、粉條起家,現在的粉條白酒是利用生產馬鈴薯粉條過程中產生的非標准粉條和不規則粉條頭結合獨特工藝釀制。”總經理李俊聰說,“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粉條生產中的副產品問題,還延伸了產業鏈。”
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經濟開發區內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應用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則專注於沙棘產品的研發與生產。
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應用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總監岳麗華說:“沙棘是一種中藥,沙棘樹可以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其果實還富含維生素C。公司利用全自動、全封閉加工生產線,將沙棘果轉化為沙棘原果漿、沙棘冰酒、沙棘保健品等系列產品,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新型儲能按下“加速鍵”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
位於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承德牌樓500千伏變電站項目現場,一台台電器設備整齊排列,300多名施工人員正加班加點,為電站投運做沖刺。電站四周一座座鐵塔、一條條電纜,在崇山峻嶺間架起一條綠電“高速路”。
“設備已基本安裝完畢,施工人員正進行收尾工作,技術人員正對設備進行調試。”該項目總監理工程師王銀良說,
“承德牌樓500千伏變電站投運后,將助力當地清潔能源產業駛入快車道。”
走進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經濟開發區新型儲能產業園中纖新材料科技(承德)有限公司玄武岩纖維中試基地,新能源與新材料在此實現跨鏈融合,一塊塊常用作砂石骨料的玄武岩正變身成一根根比頭發絲還細的玄武岩纖維,將被廣泛應用於航天、環保、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
中纖玄武岩纖維生成現場。李術凡攝
“項目本身是從‘綠電+資源’到工業材料的重要探索,不僅能消納綠電,還能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米國振介紹。
相距不遠的新材料產業園內,佔地100畝的中纖玄武岩纖維研發及生產基地已破土建設。中纖新材料科技(承德)有限公司創始人翁時銘介紹,項目分三期滾動建設6萬平方米生產車間,建成后每年可生產玄武岩纖維5萬噸,用電量超2億千瓦時,佔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全社會用電量近兩成,年產值達20億元。
特色產業“引路”繪就鄉村發展新圖景
走進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楊樹林村,楊樹林村黨支部書記胡亞民正在田間查看中藥材蒼術苗長勢情況。
“咱們採取引進種植能手、種植大戶入駐,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先跟著種植大戶先行先試,種植成功后發動引導周邊群眾跟著種植,逐步壯大種植規模,目前,全村蒼術種植面積達到600余畝。”胡亞民介紹,以種好種優為示范引領,組織群眾到基地參觀學習,並適時共享和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讓群眾種得放心、種得省力、種得科學。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楊樹林村黨支部書記胡亞民正在田間查看中藥材蒼術苗長勢情況。王東嶺攝
為了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堅持以強化組織建設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群眾增收為導向,積極推進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不斷激發產業發展活力,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積極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興旺的“幸福路”。
2023年3月,半截塔鎮吸引新撥鎮駱駝頭村致富能手李亞強牽頭成立了“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東萊中草藥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90余人。合作社種植中藥材面積達到830畝,育苗基地達到120畝,育苗2400萬株。合作社在半截塔鎮、新撥鎮、石桌子鄉、克勒溝鎮均有種植基地。種植品種以蒼術為主,其次有防風、牛膝、紅景天等多個品種。合作社的中藥材基地,在除草、澆水、田間管理等農忙期間,務工需求很大,為當地200多名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除草、田間管理都需要人手。在中草藥基地這打點零工,干活也不累,一天能收入120塊錢,可以填補一下家裡的生活。”楊樹林村村民申艷華說。
近年來,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始終堅持生態綠色生產方式,圍繞構建“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體系,按照品種優質化、基地園區化、生產標准化、銷售品牌化、產業循環化的發展思路,以培育種子、種苗為主體,以北方道地藥材生產為方向,加強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的合作,科技賦能提高中藥研發、孵化和轉化能力,加快打造標准化種植、精深化加工、規范化倉儲物流基地,形成了“合作社牽頭+區域種植+訂單銷售”的產業鏈條,助力鄉村振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