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技術為王,帶動產業逐綠向新

2024年11月18日08:40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技術為王,帶動產業逐綠向新

今年,滄州市堅持技術為王,全力推動綠色化工、管道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轉型發展,培育壯大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3D打印”堆焊技術

讓高科技管道訂單供不應求

11月10日,走進位於滄州經濟開發區的滄州隆泰迪管道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在“3D打印”焊接管道智能化生產線,長達12米的鋼管正在進行“3D打印”堆焊加工。

記者通過防護面罩向鋼管內部望去,隻見一把氬弧焊槍深入管道內壁,通過生產線設定的“3D打印”程序,自動將焊絲精准焊接到管道內壁,逐步形成鎳基合金材料。數小時后,這些鋼管將變身為雙金屬復合管,走下生產線。

“一根長12米、管徑219毫米的毛坯碳鋼管,在其內壁焊接3毫米厚的鎳基合金材料,就成了一根雙金屬復合管。這根鋼管進廠價格約1萬元,加工后則可以賣到數萬元。”在生產線巡檢的公司技術部副部長劉景陽指著正在加工的鋼管說,價值增長的秘訣,就在於企業研發的“3D打印”堆焊技術。

“管道裝備是滄州市的主導產業,產業基礎雄厚,我們要在激烈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堅持技術為王,搶佔新賽道,拿出自己的拳頭產品。”滄州隆泰迪管道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濤說,“經過充分市場調研,我們鎖定市場需求強勁的國際石油天然氣管線市場,在國內業界率先開發了兼備耐高壓和耐腐蝕性能的雙金屬復合管產品。”

雙金屬復合管產品採用高強度、耐高壓碳鋼管道,同時在管道內壁採用鎳基合金材料。為將制成鎳基合金材料的焊絲精准焊接到管道內壁,他們創新研發了“3D打印”堆焊技術。採用這種技術,能夠擴大管道的加工范圍。同時,與採用傳統的復合鋼板生產的產品相比,用這種技術生產的產品焊接層厚度更加均勻。

這是一條智慧的生產線。劉景陽說,他們開發出的自主源代碼程序,給“3D打印”堆焊技術裝上“大腦”,可自主生成“3D打印”操作程序,解決了堆焊過程中主管與支管連接處的相貫線焊接問題。這一程序還能保証電源穩定性,確保生產線全天生產不斷電。

“現在,我們的雙金屬復合管產品供不應求。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超4.7億元,同比增長18%左右﹔利潤近8700萬元,同比增長20%左右。”張濤說,今年他們供應市場的產品達11個系列50余個品種,預計產值在10億元以上。

今年,滄州市持續推動管道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積極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同時,把鏈條塑造作為產業體系建設的生命線,實施延鏈補鏈強鏈項目。在此基礎上,堅持科技賦能,用好京津創新資源,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動管道裝備產業向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轉型。

滄州市著眼於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逐步加大對工業轉型升級和創新專項資金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實施創新平台、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芯片血液”本地造

綠色化工向高端化邁進

11月9日,在位於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滄州華宇特種氣體科技有限公司,年產5000噸電子特氣項目進入試生產,現場一派繁忙生產景象。

在公司偌大廠區,一座80多米的精餾塔正在穩定運行。數個巨大罐體連通密密麻麻的管道,和數座高塔以及車間共同構成廠房主體。

電子特種氣體被稱為“芯片血液”,應用在集成電路制造中的薄膜沉積等環節,對集成電路的性能、集成度和成品率都有較大影響,是晶圓生產中的關鍵材料。電子級硅烷氣是一種高純度的電子特種氣體。如果把芯片微觀世界比作一座“大樓”,電子級硅烷氣形成的薄膜,就是“大樓”的“樓板”。

發力新賽道,滄州華宇特種氣體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1月開工建設了年產5000噸電子特種氣體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0.8億元,建設的硅烷氣生產裝置國產化率達80%,成為全國單套產能最大的硅烷氣生產裝置。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生產5000噸電子級硅烷氣,可實現產值20億元、稅收3.2億元。

“電子級硅烷氣可廣泛應用於半導體、光伏、顯示面板、動力電池等行業。”滄州華宇特種氣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立勇說,項目的投產,將進一步加速我國電子級硅烷氣的國產化替代進程。

該項目最大的亮點,是採用了企業自主研發、國際領先的反應精餾歧化技術。該技術以三氯氫硅為原料,在精餾塔內,將三氯氫硅反應為硅烷氣和四氯化硅,同時通過精餾塔將未反應的三氯氫硅、反應產物及時分離,保証了反應的連續進行,形成了完整的物料循環,降低了生產成本。應用該技術,生產過程安全又環保,產出的電子級硅烷氣純度高。

“你看最粗的那座塔,氣提塔、反應塔和精餾塔三塔合一,這是硅烷氣生產裝置的最大亮點。”在項目現場,指著遠處高塔,徐立勇說,三塔合一,讓電子級硅烷氣生產中蒸汽的消耗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比行業平均水平低兩成到三成,提高了產品競爭力。

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建設中國北方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生物醫藥制造基地為目標,加速構建現代化臨港產業體系。目前,園區初步形成了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化學品、高端涂料、綠色農用化學品5大產業集群,以及新能源電池材料、氫能綜合利用等8個特色產業鏈條的發展格局,構建起“科研+小試+中試+生產”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體系。

今年,為高質量提升現代產業層次,滄州市深耕基礎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關鍵領域,加快推進中石油華北石化“油轉化”、博航新材料等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推動綠色化工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安全化發展。

隔膜越來越薄

膜產業龍頭作用不斷強化

厚度隻有4微米,相當於頭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裡面卻有無數納米級的微孔。在位於滄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滄州明珠隔膜科技有限公司,一張鋰電池隔膜,靠著越來越薄的厚度,越來越均勻的孔徑,展示著神奇能力。

11月10日,記者來到該公司,在長達800米的無塵車間,生產線高速運轉,一卷卷形如白色“塑料布”的鋰電池隔膜陸續走下生產線。

鋰電池隔膜作為鋰電池的四大核心材料之一,對於鋰電池的重要性,堪比瓣膜之於人體心臟。

“在保証強度的情況下,隔膜是越薄越有‘鋰’、有孔才有‘鋰’。目前,我們量產的鋰電池隔膜最薄的已經降到了4微米。”滄州明珠隔膜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劉乘志說,這些隔膜的表面,布滿了納米級的微孔。這些微孔,既能把電池正負極分隔開,防止短路,又能保証鋰離子自由通行,讓電池正常充放電。

小小隔膜,制勝法寶何在?

面對記者疑問,劉乘志告訴記者,秘訣就在於他們自主研發的濕法雙向同步拉伸工藝。滄州明珠隔膜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家採用該技術的鋰電池隔膜制造企業。

在公司正在運行的鋰電池隔膜生產線,記者在現場看到,一條絲帶般的白膜進入同步拉伸設備后,在縱向進行拉伸的同時,也在同步進行橫向拉伸。經過這兩道工序后,一幅更薄、更均勻的隔膜出現了。

“濕法雙向同步拉伸工藝,可以將膜片在縱橫兩個方向同時拉伸,讓隔膜上的微孔成形規則,如同篩網一般。這樣的方法可以讓隔膜的孔徑大小更均勻,從而提升鋰電池能量密度和穩定性。”劉乘志說。

因為濕法雙向同步拉伸工藝的技術突破,鋰電池隔膜實現了“滄州造”,且價格隻有進口隔膜的1/20。目前,該公司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少數幾家同時掌握干法單拉隔膜、濕法雙拉隔膜和涂布改性隔膜3項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年產6億平方米鋰電池隔膜。

如今,在滄州,膜產業加速聚集。滄州正全力打造“龍頭引領、鏈式發展”膜產業特色集群,該市已擁有滄州明珠、東鴻制膜等膜相關企業千余家,產品覆蓋鋰電池隔膜、食品包裝膜、水處理膜、氣體分離膜等多個品種。

今年,滄州市持續培育壯大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抓好總投資1426億元的279個重點項目。同時,該市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實施20個省級重點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項目,推進華北智算中心建設。此外,該市還發揮滄州明珠膜產業龍頭作用,加快年產12億平方米濕法鋰電池隔膜項目建設進度,筑牢優勢產業、做實風口產業、布局未來產業。

依靠技術推動產業轉型,發力新賽道,滄州制造逐漸邁向高端。(記者戴紹志)

(責編:楊文娟、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