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賦能破案

【人物檔案】趙旭,1983年出生,2014年10月從部隊轉業到公安。參加公安工作十年來,先后擔任社區民警、派出所副所長,現任保定市公安局蓮池分局網安大隊大隊長。曾獲評“人民滿意的公務員”“保定好人”,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趙旭
網上追蹤,揪出潛逃28年命案嫌凶
生活中,趙旭喜歡養小盆景,夢想是成為“盆景大師”,看似高大粗獷的外表下卻有顆細膩溫暖的心。
工作裡,趙旭最拿手的絕活兒是網上追蹤。他每天對上網追逃人員進行數據分析比對,不放過一絲可疑線索,從多個維度分析研判嫌疑人逃匿的蹤跡,憑借自己的細勁兒、鑽勁兒、拼勁兒,最快時指導同事5個小時抓獲9名逃犯。
“我們往往隻有從視頻中截取出的一張照片,照片不清晰,有時候隻有一個背影或者側臉,就要靠肉眼一張張去分辨、去判別。”趙旭說,“現在經驗多了,破案效率明顯提升。”
9月11日,趙旭帶領同事根據線索研判案件進展。高杉攝
今年7月,一個潛逃28年的命案逃犯僅存的一張模糊照片引起了趙旭的注意。1996年2月7日,劉某在保定市將姐夫杜某殺害后潛逃。案發后,民警趕赴現場進行勘查,組織精干警力成立專案組對劉某進行抓捕。但是當時偵查技術手段有限,劉某猶如人間蒸發一般,杳無音訊。
“科技手段改變了傳統的破案思維和模式,也能讓一些陳年舊案的嫌疑人無處遁形。”趙旭就從這張模糊照片入手,開始了大海撈針般的信息篩選,最終發現生活在保定涿州的居民田某有最大嫌疑。經進一步調查,原來田某戶籍曾在內蒙古,2008年才將戶籍遷移到保定。二者之間到底有沒有關系呢?通過調取相關資料,趙旭發現,田某在內蒙古的同戶中有一個人竟然是劉某的堂舅。而且,田某與劉某的姐姐經常聯系。經過大量工作,趙旭確定這個田某就是在逃的劉某。7月31日,蓮池區分局組織警力在涿州市將劉某抓獲歸案。在鐵証面前,他迅速招供,因家庭矛盾將姐夫殺害,以田某身份生活了多年。
從一張模糊的嫌疑人照片,到將潛逃28年的殺人嫌凶抓獲歸案,整整用了20天,但其中的嘔心瀝血和持之以恆隻有趙旭自知。“我希望能撫平受害人的傷痛,讓罪犯受到法律公正的制裁。這是我對正義的堅持,也是我穿這身警服的意義所在。”
勤學善鑽,練就視頻偵查“火眼金睛”
“視頻偵查是個細致活兒,費眼睛、耗心神,每一起案件,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短短幾秒鐘或者一閃而過的畫面,也許就是案件的突破口。”趙旭說,“看似簡單,其實是對細心和耐力的雙重考驗。”由於長時間盯著視頻研判案情,趙旭常常頂著“熊貓眼”,眼藥水更是一刻不離身,但得益於他愛鑽研、勤思考、不斷摸索,才練就了一雙敏銳犀利的“火眼金睛”。
9月11日,趙旭在辦公室分析案件。高杉攝
2022年3月,保定市區范圍內接連發生市政井蓋與雨水箅子被盜案件。一個個黑洞洞的井口好似吞人怪獸,還有市民出行時一不小心掉入“陷阱”導致受傷住院。警方發現,犯罪嫌疑人具有較強的反偵察意識,作案時面部遮擋得嚴嚴實實,他們通常選擇黎明時分作案,道路監控圖像非常模糊,難以辨認身份。而且,犯罪嫌疑人極其狡猾,實施偷盜后,一直在某個區域附近徘徊繞行,連監控視頻短時間內都難以追到具體行蹤。
當時,趙旭在蓮池區裕華路派出所擔任副所長,因視頻偵查經驗豐富,分局指派他接手此案。他帶領民警認真分析監控視頻並研判案情,並到現場逐段排查,未獲得有價值的線索后,於是轉變思路,通過摸排銷贓地點倒推嫌疑人行動路線。他和民警一起把保定市廢品回收較為集中的區域轉了個遍,歷時一周時間終於在一家廢品回收站發現並確認了嫌疑人的蹤跡。3月20日正值周末,早晨6點15分,嫌疑人騎著三輪車進了廢品收購站,早在附近蹲守的趙旭和辦案民警瞅准時機一擁而上,將正在銷贓的兩名犯罪嫌疑人和滿滿一車井蓋、雨水箅子當場繳獲。至此,“井蓋盜竊案”成功告破,共抓獲4名涉嫌盜竊、銷贓的犯罪嫌疑人。
趙旭說:“在信息化和大數據賦能下,一個民警能做到的事太多了。”在他心裡,把視頻偵查技術應用於實踐,破案保民生,服務助群眾,就是最大的成就。
衡水的李先生到保定出差時不慎遺失了一部保存著重要資料的手機。趙旭連續查看了10個小時的監控,最終幫李先生找回了手機。媒體報道后引發廣泛關注,網友評論說:“民警真是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了。換成我,手機丟了,自己都不會這麼努力。”
2022年5月,轄區發生一起電動車電瓶被盜案。趙旭細致查看視頻資料,反復核查信息,最后發現嫌疑人竟然是山東德州警方通緝的潛逃27年之久的命案逃犯——曹某。其間,曹某冒用劉某某、孔某某、周某某等身份信息作掩護,躲避公安機關抓捕,沒想到栽到了一起小案子中。
“趙旭特別勤奮,而且善學善用,攻大案、破小案,成了大家口口相傳的‘鷹眼神探’。”保定市公安局局蓮池分局裕華路派出所所長李海濤說,“有一次在案件偵破過程中,趙旭連續盯著電腦看視頻,用眼過度,眼球都出血了。”
篤學深耕,爭做大數據時代的“最強大腦”
“破案神速 為民解憂”“心系群眾 智擒盜賊”“關愛老人 保護群眾”,在趙旭工作過的派出所榮譽室裡,挂滿了群眾送來的錦旗。光陰荏苒,從警十年,是趙旭學習成長的十年,也是趙旭見証大數據時代發展變革的十年。
最初,在辦案過程中,趙旭發現一些看似很簡單的小案子,雖然調取了現場及周邊視頻監控,卻一直無法確認嫌疑人身份,於是向分局專門負責視頻技術的同事請教取經,從此走上了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偵查辦案能力的“智警之路”。現在的趙旭平時上下班都是騎自行車或者電動車,方便看馬路兩邊,隻要嫌疑人進入他的視線范圍,鐵定跑不掉。一天中午,他和愛人去吃飯,突然發現對面馬路上一個騎著共享單車的人與自己比對出的盜竊山地車的嫌疑人高度相似,他就一邊跟著一邊呼叫同事,最后將嫌疑人抓獲。同事們說:“趙旭這是把嫌疑人刻畫到腦子裡了。”
趙旭說,雖然信息化技術進步了很多,但也需要依靠民警的“基本功”。而這個“基本功”的練成,離不開趙旭擔任社區民警時的堅持和付出。
2017年起,從部隊轉業的他擔任金台驛街社區民警。轄區地處保定老城區,成片成片的老舊樓房,還有華創國際廣場、銀座商城等400多家各類大小的企業公司,出租房屋多、流動人口多,治安環境十分復雜。為熟悉社情民意,他騎著自行車走街串戶,全方位、多渠道摸清轄區人員基本情況,細致摸排化解矛盾糾紛,及時發現案件線索消除治安隱患。還設計建立了一套管理台賬,對轄區內每一套房屋、每一間門臉進行了詳細登記。工作中,趙旭總結出“三心+兩脈”工作法。“三心”就是細心、耐心、恆心,“兩脈”就是“走訪+台賬”,以此打通基層主防“任督二脈”,繪制出轄區“平安地圖”。擔任金台驛街社區民警的三年時間裡,趙旭調處鄰裡糾紛200余件,轄區未發生過重大刑事案件,民警社區工作滿意率調查連續三年100%。
這三年,他從沒有在晚上9點之前回過家,卻把社區裡的每條街巷、每個住戶,都刻在了自己的腦海中,成了社區“活地圖”,也為日常工作以及后來的視頻偵查工作打下了扎實基礎。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學習前行的腳步,趙旭帶領著團隊正向筑牢“網絡防線”的新挑戰發起沖鋒……(路小英、於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