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一塊光伏板的“兼職”故事

一塊光伏板,兼職“兩份工”。
“板上發電、板下固沙”,一塊小小的光伏板背后,蘊藏著奔涌不息的“綠色大能量”。
在中電建首鋼礦業100兆瓦光伏發電礦山治理清潔能源示范項目(以下簡稱遷西光伏項目)的現場,一排排光伏發電板覆蓋在尾礦庫的地面上,匯成一片“閃光的海洋”,為各類企業輸送著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
工作人員向人民網“行進中國”河北調研採訪團介紹,這裡曾經是一個堆滿廢泥廢砂的閑置尾礦庫。如今,近3000畝的場地鋪設了22萬余塊光伏發電板,成為當地在閑置尾礦庫上建設的面積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站。
中電建首鋼礦業公司100兆瓦光伏礦山治理清潔能源示范項目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什麼是尾礦庫?就是用以堆存金屬或非金屬礦山進行礦石選別后排出尾礦或其他工業廢渣的廢棄礦堆。因此,“覆土復綠”成為尾礦庫治理必須的重要手段。
眼下,這裡已經徹底看不出先前泥砂遍地、廢礦堆積的樣子,取而代之的則是“板上光伏發電、板下生態恢復”的景象,帶來滿滿的“科技感”。
遷西光伏項目經理袁慧向記者介紹,光伏板需要定期用水沖洗,而有了水的滋潤,板下的草籽就能長得更好。“除了能‘人工降雨’,光伏板還是這些小草的‘遮陽傘’,幫地面草籽隔絕了不必要的太陽直射,就像帶來了樹木的庇護一樣。”他說。
中電建首鋼礦業公司100兆瓦光伏礦山治理清潔能源示范項目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不僅“讓大地重新變綠”,遷西光伏項目還為首鋼產品的出口提供了“綠色通行証”。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32個光伏單元運轉正常,每年可節約65627噸標准煤,減少煙塵排放量約8.23噸,同時減少12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發電效率高,關鍵看設備。記者在現場發現,一種比常規設備更“柔軟”的支架,正在給當地光伏發電帶來“硬實力”。
“這是柔性光伏支架,是當下光伏產業最先進的創新技術之一。它看似簡單,卻是由預應力懸索體系結構組成,多應用在復雜地形,可最大化提升土地空間利用率,稱為太陽能光伏支架中的'特種部隊'。”袁慧介紹道。
如今,“土地立體利用、綠電助力採礦”的科學治理新經驗不斷向外推廣,在遍地光伏板的尾礦庫裡,一幅綠水青山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張玉珂、劉雲、王紹紹、田曉麗、萬能、行家瑋、趙明妍、朱延生、李兆民、王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