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以數字之光點亮演藝之美(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

張宜春
2024年04月05日07: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北京國家大劇院對演出進行“8K+5G”直播。侯宇攝(影像中國)

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開幕式,“數字火炬手”高擎火炬奔赴主火炬塔。曹俊杰攝(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數字技術帶來演藝創作、演藝空間和觀演關系的深刻變化,促進藝術創意與科技手段的相互融合,為演藝精品的誕生提供更為絢麗的舞台和更為廣闊的空間

  隨著文旅產業從觀光度假向文化體驗轉變,文旅演藝領域沉浸式體驗、場景化消費的趨勢愈加明顯,演藝與科技越來越深度綁定

  推進演藝裝備研制,加快研發數字演藝支撐技術和平台系統,舞台演藝的集成創新勢在必行

  這兩年,國內演出市場持續火爆,各類型演藝精品不斷涌現,經常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前不久公布的《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發展簡報》顯示,2023年全國演出場次40余萬,票房收入500多億元,觀演人次超1.7億。在這喜人的發展態勢背后,科技特別是數字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字技術帶來演藝創作、演藝空間和觀演關系的深刻變化,促進藝術創意與科技手段的相互融合,為演藝精品的誕生提供更為絢麗的舞台和更為廣闊的空間。新時代打造舞台演藝的“科技范兒”,培育演藝行業的新質生產力,將使劇場更具吸引力,使演藝精品更好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線上線下並舉,演藝佳作惠及更多觀眾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也提出加快發展包括數字演播在內的新型文化業態。與此同時,文化消費日益強勁,人們對高品質演藝的需求日益突出。在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文化與科技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成為當前文藝演出的重要趨勢。線上演播近幾年表現亮眼,“雲演藝”形式層出不窮,“雲觀劇”“雲賞樂”等成為人們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內線上演播的踐行者,於2020年開啟線上系列演出,2020—2023年間已累計播出近200場,包括音樂會、歌劇、舞蹈、話劇、戲曲等藝術形式,全網總點擊量超50億。國家京劇院推出的京劇《龍鳳呈祥》線上演播,中國歌劇舞劇院推出的《舞上春》展演,以及“大戲看北京”雲演播等,都成為展示國家舞台藝術精品、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藝術實踐。2022年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以線下演出、線上直播的“雙演”合璧,獲得3億多人次觀看。線上線下並舉,擴大了藝術的受眾面,提高了觀眾的參與度,讓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享受藝術盛宴,演藝佳作得以惠及更多觀眾。

  作為線下演出的延伸,線上演播並不只是載體和場景的轉換,也不是對線下演出的簡單復制,而越來越凸顯其適配互聯網環境的生產傳播特點。比如,通過鏡頭語言的二次創作、虛實融合的場景重構、自由視角切換等技術手段,為觀眾提供更加新穎的觀演體驗。再如,利用“雲包廂”“雲吶喊”等實時交互模式,拉近觀演距離,豐富觀演互動。

  線上演播不是簡單的“演出上雲”,而是“雲上演出”,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短視頻和直播領域。統計顯示,我國現存300多個戲曲劇種絕大多數都已亮相短視頻和直播平台,上千位專業戲曲演員常年在直播間進行線上表演。戲曲短視頻、戲曲直播吸引了海量觀眾,對青年人的吸引力尤為突出。用好線上演藝,對改善瀕危劇種的生存發展狀況、推進劇種保護傳承、拓展劇種的“演”“看”“傳”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台上台下打通,沉浸式演藝向縱深發展

  一部演藝發展史也是一部舞台變遷史,劇場形態隨時代、技術和文藝欣賞方式的變化不斷更迭。在信息技術對生產生活深度介入的今天,藝術家正積極進行各類型創作革新,嘗試突破固有的演出形態,創新舞台載體,不斷延展舞台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創作潛力。

  “鏡框式”舞台作為經典的舞台空間形式,正在被打破。觀眾與演員之間的空間關系,是眾多新作品的探索重點。近年來一批沉浸式戲劇空間涌現,嘗試重塑劇場觀眾座席與表演舞台之間的空間邏輯,在此基礎上,強化深具代入感和交互性的沉浸式體驗。

  大門緩緩推開,黑暗中逐漸亮起一盞馬燈,兩側顯現出一個個紅軍戰士的全息影像,革命風雲如在目前。這是貴陽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演藝作品《紅飄帶·偉大征程》的開場。這部作品集合了人工智能、全維度機械運動、虛擬現實、三維聲場等科技手段,通過場館空間、現場表演和全息影像,一步一動景,帶觀眾步入歷史現場。

  位於河北廊坊的“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將寫意、留白的中國傳統美學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打造108個情境空間,讓觀眾在不同劇場中行進式觀看,出入歷史與現實之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實時互動等技術手段在劇場的運用,實現了對古典文學經典的藝術升維。

  隨著文旅產業從觀光度假向文化體驗轉變,文旅演藝領域沉浸式體驗、場景化消費的趨勢愈加明顯,演藝與科技越來越深度綁定,出現了一些劇場定制戲。如在一些可旋轉劇場裡,觀眾席居於劇場中心,舞台圍繞著觀眾席360度環繞式展開,觀眾席座位也可以360度旋轉。借助全景舞台,不僅能更逼真地呈現跌宕起伏的故事,還能更自然地完成場景的更替與變換,減少傳統戲劇演出過程中暗場換景的中斷,帶來“一鏡到底”的酣暢感。

  舞台的變化也深刻影響著戲劇創作的方向。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在不同房間內進行,以一間連著一間的“舞台”邀請觀眾進入,觀眾成為故事的共同創作者,其選擇和行為可以決定劇情的發展。這種創作方式要求更多的故事分支和場景,創作者在戲劇中加入互動敘事,確保每個觀眾都有獨特的角色體驗。可以看出,舞台的變化讓演藝形態呈現出媒介融合的趨勢,不同藝術媒介彼此打通、相互作用,共同豐富著審美體驗。

  數實相融相生,舞台演藝集成創新勢在必行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數字時代,人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形成認知的過程也在發生變化。在藝術認知中,真實與虛擬之間不再界限分明,數實融合因而成為藝術創作的新趨勢。混合現實實驗戲劇、虛擬演唱會等就是典型例子。虛擬演唱會通過對演唱會進行數字建模,再應用於舞台,營造極具沖擊力的舞台光影和空間感,帶給現場觀眾亦真亦幻的視聽體驗。

  在這種數實融合的背景下,演藝的參與主體也在發生變化。登台演出的並不一定是真人演員,而可能是數字人。年輕觀眾對數字人的接納程度與日俱增,一些虛擬歌手在青年人中較有人氣。通過運用計算機圖形技術、動畫技術、全息投影、實時動態捕捉等,可以為數字人構建瑰麗無比的舞台背景,設計高難度的表演動作。在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開幕式上,由超過1億人參與數字火炬傳遞而匯聚成的“數字火炬手”,高擎火炬奔赴而來,奔向“大蓮花”上空,躍入185米長的立體網幕,和最后一棒火炬手共同點燃主火炬塔。這次數實融合的點火方式,成就了場內外觀眾同屏互動的經典。

  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矩陣化應用,演藝領域將會不斷加速場景更新、舞台更新、體驗更新。推進演藝裝備研制,加快研發數字演藝支撐技術和平台系統,舞台演藝的集成創新勢在必行。在劇場演出、實景演出、沉浸式演出、交互式演出百花齊放的今天,探索藝術、科技、裝備、管理集成創新的新機制,將推動演藝領域不斷出新出彩,衍生更多文化消費場景。

  當然,技術應用歸根結底是為故事、為表演、為藝術服務的,內容與技術深度融合是數字演藝發展的內在要求。期待在科技賦能藝術的過程中,有更多創作者順應時代潮流,善用科技手段,帶動演藝行業提質升級,打開新的藝術維度和創新空間,以數字之光點亮演藝之美。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5日 08 版)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