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泥河灣盆地出土石器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4年03月08日06:51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泥河灣盆地出土石器研究取得新突破

110萬年前!岑家灣遺址揭示歐亞大陸最早“准備石核技術”

泥河灣盆地出土石器研究取得新突破

110萬年前,泥河灣的古人類哪項石器技術領先歐亞大陸?泥河灣盆地岑家灣遺址石器拼合反映出的技術突破了國際上哪些傳統認知?對岑家灣遺址出土石器持續40年的研究,在今天取得了什麼新突破?

3月5日,記者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歷史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國內外科研單位,共同對岑家灣遺址石器技術特征開展系統研究,揭示出歐亞大陸最早的“准備石核技術”(Prepared core technology)。此項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據悉,此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研究結果為解答早更新世古人類石器技術演化特點、早期石器技術研究理念的變革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泥河灣盆地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1984年,河北省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謝飛等人在盆地內發現岑家灣遺址。此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主持了4次發掘。2019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補充發掘。該遺址共出土2000余件石制品和豐富的動物化石,是泥河灣盆地出土遺物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之一。除了石核、石片和修理工具等石制品外,該遺址還拼合完成152個石器拼合組,拼合率高達30%,是世界上拼合率最高的早更新世遺址之一。

中國最早的石制品拼合研究嘗試,正是始於岑家灣遺址。近年來,研究團隊通過對該遺址石器拼合組的技術分析和高精度3D掃描,系統重建了遺址古人類的剝片技術和工具修理策略。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岑家灣遺址存在“准備石核技術”,具有與阿舍利工業相似技術能力。

簡單來說,對於石器制作,岑家灣遺址古人類已有能力進行一系列的“准備步驟”,包括原料選擇、石核台面和剝片面的預制等,能夠生產背面相對平坦的薄石片。工具修理技術方面呈現相似性,能夠對薄石片進行有意截斷,利用其中的一半進一步制作成修尖工具。遺址中還發現了“准備石核技術”各個剝片階段的產品,在修理工具中也發現了單個修理工具,反映出標准化和模式化的石器技術特征。

以往研究中,中國早期石器技術主要呈現出相對原始的似奧杜威工業的特點。長期以來,中國早-中更新世石器技術的演化特點、阿舍利工業的出現時間以及現行早期石器技術研究理念的變革等問題,是學術界面臨的科學難題。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意識到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石器技術的多樣性和特殊性,並強調可能存在技術創新和環境適應因素。

此次研究成果表明,距今約110萬年的岑家灣遺址,是歐亞大陸最早具有“准備石核技術”的遺址。具有與阿舍利技術相似技術能力的古人類,在110萬年前就已生活在中國北方地區,並發展出了一套不同的生存策略和與之適應的技術表現形式。這一研究成果對中國北方早期廣泛存在的小尺寸石制品的研究理念、舊石器時代早期技術演化與革新、東亞地區阿舍利技術的起源與擴散問題等將產生重要影響,對於實証我國“百萬年人類史”這一宏偉畫卷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現實意義。(記者龔正龍)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