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新IP

代表之聲

2024年01月04日10: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鄉村振興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工程。如何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廳長黃智宇:

  推動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

  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實現糧食均衡增產,是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落實責任穩面積。各級黨委和政府聯動合力抓糧,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守牢耕地保護底線,開展耕地種植用途管控,確保“良田糧用”。保護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重農抓糧積極性,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產糧大省、大市、大縣的利益補償,促進多渠道產銷協作。做好價格引導、加大補貼力度,穩定農民種植收益預期。

  依靠科技提單產。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重點補齊土壤改良、農田灌排設施短板。突破關鍵品種,推進育種聯合攻關,加快實施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選育推廣優質高產糧食品種。強化良種良法配套,集成組裝推廣區域性、標准化的糧食高產技術模式,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強化農業防災減災減損失,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和病虫害,持續推進節糧減損。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要把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扛在肩上,積極盤活存量、挖掘增量,穩面積、增單產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張雲河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連增:

  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產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通過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等把小品種做成大產業,把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推動政府、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

  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產業,人才是保障。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筑巢引鳳,用良好的環境吸引人才,用生機勃勃的事業留住人才,用完善的政策保障服務人才,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高地。

  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還需要匯聚合力。地方在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的同時,還要在“引龍頭、強龍頭”“補鏈條、延鏈條”上做文章,通過與上下游優勢企業聯合,建立產業聯盟,在產品深度開發、附加值提升、規模化經營、質量把控、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續發力。

  (本報記者  邵玉姿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陝西大荔縣東城街道暢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馬紅麗:

  提高農民群眾生活品質

  鄉村美不美,百姓說了算。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要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出發,讓民生項目實打實落地,讓村容村貌一步步亮麗,逐步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增強鄉親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不少農村逐步建成垃圾收集轉運系統、完善生產道路、建成村文化廣場等,打造了集購物、醫療、休閑為一體的村民綜合服務中心,村庄變亮麗,生活提品質。同時,也要看到鄉村發展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要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提升村庄整體風貌和農民生活品質。

  改善村庄面貌增加鄉村吸引力,鼓勵更多能人返鄉創業,帶著更多村民致富增收。夯實農村基礎建設與鄉村產業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因地制宜、系統施策,穩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才能讓鄉村不斷煥發活力。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裕。要推進文明鄉風建設,幫助農民改變落后觀念,增強發展信心,讓廣大農民群眾既富口袋,更富腦袋,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精神支撐。

  (本報記者  原韜雄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通關鎮黨委書記郭正耀:

  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就要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堅決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住、拓展好。

  預防為先,牢牢把住制度關口。要做好人均純收入低於防貧監測標准水平的監測對象、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人員等人員監測,做好自主申報,村干部、駐村隊員日常走訪排查,部門篩查預警反饋,實現動態監測、及時發現、高效幫扶。

  開源為主,以實現家庭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確保每個低收入家庭至少有1—2項產業支撐收入穩增長,確保每個低收入家庭至少有1名勞動力轉移就業或就地就近務工,實現穩定增收。

  兜底在實,落實關愛救助生活保障。落實農村低收入生活保障應保盡保,對農村低收入人口中無勞動力的,通過政策兜底一批,確保低收入家庭中有大病慢性病人員的醫療救助到位,有老人兒童的關愛服務到位﹔通過流轉增加財產性收入,確保低收入家庭中有土地、林地等資源的,依托村集體經濟發展產業項目入股分紅增加收入。

  (本報記者  李茂穎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4日 18 版)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這,就是回家的意義
  • 返鄉過年防疫小提示
  • 裸眼3D!“陸地航母”出征春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