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愛心接力 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

人民網石家庄5月4日電 河北保定市與新疆且末縣,一個是歷史文化名城,一個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兩座相距3300多公裡的城市,因為一群可敬的人緊緊聯系在一起。
2000年,保定學院15名畢業生告別母校和家鄉,奔赴新疆且末縣教書育人,為祖國西部建設發展奉獻青春。此后,保定學院每年都有畢業生背起行囊遠赴西部。又逢五四青年節,讓我們沿著他們的足跡,追尋他們的西部支教夢。
“從半個籃球場到現代化體育館,我與這座小城共同成長”
“2000年,且末二中校長段軍去保定學院招聘的時候說,學校的體育館可好了,還有塑膠跑道。我和王偉江都是教體育的,懷著‘到西部去’的夢,就來了。”回憶起當年,且末二中體育教師王建超仍歷歷在目。
王建超(第二排右二)和孩子們在操場上合影(資料圖片)。 吳倩楠攝
當輾轉5天4夜終於到達且末時,王建超卻傻眼了,“漫天黃沙的土操場上,隻有一個破舊的籃球架,頂多算半個籃球場。”
當她問體育館在哪時,段軍指著一張圖紙說:“別著急,我們馬上就要建。”
“想過要離開,可是當時太缺老師了,1000多個學生隻有40多個老師,體育老師幾乎沒有,我一個人要帶7個班。”看著孩子們一張張稚嫩的臉,王建超隻有一個最簡單的想法,“我要走了,這些孩子就真的沒法上體育課了。”
就這樣,孩子們的需要成為支撐她留下來的最堅韌的力量。那時候,他們住的宿舍是平房,門窗密封不好,每次沙塵暴襲來,宿舍裡的鍋碗瓢盆、床單被褥上都是厚厚的一層土。
惡劣的天氣中,孩子們給了王建超很多溫暖,“氣候原因,且末的蔬菜很少,孩子們怕我吃不上菜,總會把家裡的菜拿來給我,有時候敲敲宿舍門,放下就走,也不說是誰。”
回顧那段時光,王建超老師說,“從半個籃球場到現代化體育館,我與這座小城共同成長。”
“我的學生也選擇回到且末,站上了講台”
在且末一中高三(6)班的思政課上,龐勝利幽默風趣的講課方式,引得孩子們不時發出輕鬆的笑聲。
龐勝利也是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當中的一員。當地學生們說,龐老師既幽默又負責,他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好老師。
龐勝利跟學生們交流互動。 李慧英攝
據介紹,23年前,龐勝利從保定來到新疆且末縣支教。“最初那些年,總是教育孩子們一定要走出沙漠,到更廣闊的天地去看看。最近幾年,我們的教育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鼓勵他們走出去長見識、練本領,然后回來建設家鄉,因為且末的發展需要人才。”龐勝利儼然已經把且末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后來,龐勝利的學生楊芳從新疆師范大學畢業,她毅然放棄更優越的就業機會,選擇到且末二中任教,也成了一名思政課教師,理由很簡單:“榜樣的力量!”
那一刻,龐勝利覺得自己這麼多年的堅守,值了!
“聽著師兄師姐們的故事上完大學,現在我來接力了”
“我是聽著師兄師姐們的支教故事,在保定學院度過的四年大學生活。”“90后”孫彤彤說,她大學一畢業就選擇成為了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當中的一員。
據介紹,孫彤彤是2017年來到且末一中的。見到同門師姐侯朝茹的那一刻,她倍感親切,“侯朝茹既是我的同門師姐,也是我教學上的師傅,我們都是歷史老師,她傾囊相授,教我如何管理班級、備課、上課,這讓我以最快時間積累了教學經驗。”
孫彤彤給學生們上歷史課。 姚琳攝
初上講台,孫彤彤發現,她帶的初二班級之前一直採用雙語教學,很多孩子的成績卡在了語言關上。於是,她馬上改變教學方案,課上多練習學生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融入歷史學習方法,還創設情景讓學生們便於記憶。很快,她所帶的三個班在考試中位列年級前三名。
圖爾迪·艾尼就很喜歡她的講課方式:“歷史有點難記,孫老師就給我們舉很多例子,還講很多歷史故事,她做的PPT很精美,課下為我們輔導的時候也很耐心。”
“吾心安處是吾鄉。”孫彤彤這樣定義自己到西部的選擇,她將青春的坐標穩穩扎在了這座西部小城。
不止且末,自2000年以來,保定學院300多名畢業生志願奔赴新疆、西藏、廣西、雲南、甘肅等地。他們扎根基層用實際行動,讓青春之花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袁志廣、李慧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