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京津冀協同創新亮點紛呈

2023年01月10日08:27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京津冀協同創新亮點紛呈

新近發布的《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顯示——

京津冀協同創新亮點紛呈

2013年到2020年河北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263.61

2022年3月29日,工作人員在雄安新區容東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監管平台工作。啟動區是雄安新區先行發展示范區,承擔著北京非首都功能首批疏解項目落地、高端創新要素集聚、高質量發展引領、新區雛形展現的重任。(資料片)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攝

1月7日,北京大學首都發展新年論壇(2023)在北京大學召開。論壇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河北經貿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及京津冀三地科研院所和政府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論壇發布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指數變動趨勢顯示,近年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總體來看,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創新產出大幅增加、三地間科研合作和技術合作網絡日益完善、基於創新鏈產業鏈的合作不斷加強,特別是北京的高水平論文、高質量專利、標志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原始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首都高端智庫首席專家李國平表示。

河北融入京津冀協同創新勢頭良好

《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是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研發的用於動態監測和評價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狀況的指數體系。《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在界定區域協同創新的概念內涵的基礎上,以京津冀協同創新的目標為導向,按照數據可連續獲取的原則,構建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的指數體系。

《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從京津冀整體、三地和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3個空間層面,分別構建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指數包括創新能力、科研合作、技術聯系、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個一級指標和11個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重點測度分析了2013年至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發展趨勢。

李國平介紹,測算結果表明,2013年到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417.27。其中,2018年到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保持高速增長,說明近年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從一級指標看,京津冀的創新能力、科研合作、技術聯系、創新環境四個指標均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創新績效指標也在2020年止跌回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從京津冀三地各自情況來看,2013年至2020年,北京的協同創新指數從716.81增長到1132.13,是三地中增長最多的,體現了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天津的協同創新指數從2013年的505.01增長到2020年的593.28,2019年至2020年,天津協同創新指數增長尤其快。2013年至2020年,河北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263.61,取得了明顯進步。

2013年到2020年,河北的協同創新指數增幅達到了164%。特別是2016年以來,河北的協同創新指數增長明顯加快。受新冠疫情影響,2019年到2020年,河北協同創新指數增速放緩,GDP增速、高技術產品出口額佔GDP比重等少數指標出現了下降,但大部分指標仍保持增長勢頭。

從各指標來看,2013年到2020年,河北創新能力指標從2.71增長到28.34,增幅超過900%﹔科研合作指標從2.31增長到26.59,增幅超過1000%﹔技術聯系指標從21.27增長到88.06,增幅超過300%﹔創新環境指標從38.57增長到96.78,增幅超過100%。這說明河北協同創新水平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較快進步,融入京津冀協同創新勢頭良好。

京津冀三地科研合作大大加強

從《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來看,近年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呈現出多個亮點。

從研發經費來看,《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顯示,京津冀的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從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0年的4.39%,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從2013年的43.194萬人年增長至2020年的55.1978萬人年。

研發投入的增加產生了明顯效果:近年來京津冀創新產出也大幅增加,北京的高水平論文、高質量專利、標志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原始創新水平不斷提高。

增加投入的同時,近年間,京津冀三地科研合作大大加強。《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顯示,從2013年到2020年,三地合作發表論文數從3085篇增加到6871篇,科研合作網絡密度從0.769增加到1,京津冀三地形成了以京津為主軸,京保石為次軸的科研網絡結構。

京津冀三地間的技術合作網絡也在日益完善。從2013年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合作專利數量從5252件上升到11611件,增幅達到了121%﹔其中,北京與廊坊、保定、滄州等周邊地區的技術合作增長趨勢尤為明顯。

三地間基於創新鏈產業鏈的合作不斷加強,北京創新外溢效應明顯。截至2020年,北京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過120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分支機構累計達8300多家。

在京津冀,創新環境已經明顯改善。從交通條件來看,截至2020年,京津冀高速公路“斷頭路”全部消除,“四橫、四縱、一環”的京津冀路網格局初步形成﹔京津冀高鐵網絡建設進展順利,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使用。從服務業來看,三地科技服務業穩步發展,北京成為全國科技服務高地和全國“雙創”引擎,獨角獸企業佔全國比例達到近四成,國家級眾創空間位居全國第一,為京津冀創新創業提供了大量服務支持。

參加北京大學首都發展新年論壇(2023)的業內專家紛紛表示,《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對近年來京津冀協同創新的進展和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研判,對把握下一階段京津冀協同創新的政策著力點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記者曹智)

(責編:張曉博、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