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灤平縣用心用力用情,積極化解基層矛盾糾紛
做好“送上門的群眾工作”

“我大兄弟來了,快進屋,炕上坐!”秋日裡,在河北省灤平縣長山峪鎮安子嶺村,面對前來回訪的縣信訪局工作人員杜建國,55歲的村民張桂珍雖然腿腳不靈便,還是一瘸一拐地迎了上去,紅紅的眼眶寫滿感激。
在政府的幫助下,化解了糾紛,維護了利益,在灤平縣,像張桂珍一樣的群眾還有不少。近年來,緊鄰北京的灤平縣探索施行“1234”工作法,提升信訪工作質效,用心用力用情做好“送上門的群眾工作”,不僅收獲百姓點贊,也促進了社會和諧。
“今年以來,灤平縣信訪總量比去年下降27%,信訪事項及時受理率、按期答復率均為100%,群眾滿意率高於95%,信訪形勢持續向好,社會氛圍和諧有序,百姓幸福感持續攀升。”灤平縣信訪局局長梁亞東說。
問題在一線發現、研判、解決
幾年前的一天,杜建國去醫院看望住院親屬,在同病房第一次遇見了張桂珍。說起傷情,張桂珍哭訴,她和丈夫曾遭遇交通事故,丈夫當場去世,她左腿骨折。經過兩年治療,已可以拄拐行走。哪知后來有天,她正坐在床邊與病友閑聊,病床突然塌了,左腿內固定鋼板折斷,造成二次傷害。
“沒經濟來源,倆孩子還在上學,我多番求助無門。”張桂珍說,巨額醫療費,加上痛失親人,她幾乎失去生活信心。
張桂珍本隻想宣泄悲傷,杜建國卻是個有心人。“大姐,您不要太難過,我們會想辦法幫您解決!”
理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后,杜建國逐項制定化解方案。兩年半時間裡,他幫張桂珍申請免費法律援助,與律師一起帶著張桂珍找事故發生時同病室病友取証,研判分析后,去北京做司法鑒定。
在信訪、法律援助等部門幫助下,張桂珍將責任部門告上法庭,並最終獲得15.5萬元經濟賠償。
問題在一線發現、一線研判、一線解決,灤平縣注重提升基層干部在平時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橫向以縣直部門為單位成立1辦8組,縱向以鄉鎮(街道)為單位成立20個信訪工作聯席會議,助力矛盾糾紛的摸排發現。
“針對重點問題,主動去現場研究解決方案。”梁亞東說,“同時,拓寬群眾參與渠道,針對重點疑難案件,邀請律師、村組干部、‘大社員’、‘兩代表一委員’等,在案發地召開聽証會,依法依規解決問題。”
一線工作法,構建了灤平縣矛盾糾紛和信訪案件排查、解決的“網格化”新格局,解決了不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也化解了一批“釘子案”。
屬地部門與屬事部門密切配合,聯防聯控
灤平縣大屯鎮群眾工作中心接待室,鄉鎮干部正與群眾耐心溝通,並認真做著記錄。
“我們每天都安排鄉科級干部接訪群眾,落實首接首辦責任制,做好群眾接待的‘第一道關口’。”大屯鎮政法書記劉紅穎說,“四川務工人員案件,就是在日常接訪時了解到,並協同各方力量成功化解矛盾的一個典型案例。”
兩年前,大屯鎮鄉鎮干部見到了前來求助的群眾吉克(化名)。原來,吉克的丈夫果兵(化名)從四川到灤平縣務工,曾在當地某建筑工地受工傷,后來在未經醫院允許的情況下出了院,回到四川老家,10天后不幸去世。吉克認為,丈夫去世主因還是工傷,企業應承擔相關責任。
大屯鎮落實屬地責任,第一時間將問題上報縣信訪局。信訪局迅速通知屬事單位召開案件協調會,決定由縣委政法委、縣人民法院、縣司法局(援助律師)明理釋法,解疑釋惑﹔縣交通局負責通知涉事企業,信訪局做綜合協調。
案件工作組請來多名資深律師和法官,為爭議提供法律意見。歷經8天耐心調解,雙方達成協議,由企業按法律責任劃分賠償死者家屬62萬元,吉克及親屬得到了滿意的說法。
“壓實鄉鎮、街道的屬地責任,依法引導群眾就地反映、解決問題。同時,壓實相關縣直部門的屬事責任,針對涉房地產、涉集融資、涉勞動保障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積極對接上級對口單位,制定解決方案。凝聚屬地、屬事二元合力,是灤平縣既快又好地解決基層糾紛的經驗。”梁亞東說。
在灤平縣委、縣政府和信訪聯席會議的領導下,各鄉鎮(街道)、縣直部門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推動聯防聯控、同向發力,全縣“一盤棋”,形成工作合力,高效解決問題。
真心真情待群眾
早上接到群眾反映電纜損壞問題,當晚就完成修復,恢復通電。政府辦事的高效率,獲得灤平縣清水灣小區群眾的由衷點贊。
此前,該小區出現了用電故障。今年7月,11日電纜燒壞停電,12日接通臨時電纜,17日再次斷電,有業主冰箱裡肉菜都腐壞了。7月20日,40多戶業主到縣信訪局反映了問題。
修復一根電纜,看似簡單,但是修復費用、工程質量、施工速度、維修基金撥付及時與否,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
“信訪局工作人員當天接到問題后,第一時間著手協調相關部門解決,到晚上7點,顧不上吃飯,嘴皮子都干到‘爆皮’,終於解決了。”業主於德富說,“政府工作人員辦事態度好、效率高,工作扎實有力,我們很受感動。”
今年以來,灤平縣秉持“三家”情懷,把群眾來信當家書,把來訪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事情當家事。將群眾來信、來電、網上信訪等,提升到和走訪同等位置,安排專人盯辦、督辦,明確包聯領導和責任單位,確保按時限回復好“家書”。
灤平縣按照“有理推定即群眾來訪必有理,有解推定即反映問題必有解,有過推定即群眾工作必有短板,有責推定即全體干部必須落實責任”的原則,努力做到了“四個不輸”,即不輸情、不輸理、不輸法、不輸策。這與一線工作、二元合力、三家情懷,共同形成了灤平做好信訪工作的“1234”工作法。
信訪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群眾把我們當自己人,我們就更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始終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群眾工作,堅持‘把一碗水端平’。”梁亞東說,“群眾解決問題后幸福的笑容,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回饋!”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01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