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邯鄲固新村

古朴山鄉 歲月悠長(走進傳統村落)

本報記者 邵玉姿
2022年08月27日08: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固新村和平塔與遠處的固新村。
圖②:固新村手工刺繡工藝傳承人郭保果向孩子展示手工繡鞋的傳統技藝。
圖③:固新村中明代建筑木質門窗雕花。
何曉芳攝(資料圖片)
圖④:涉縣清漳河沿岸生態水景觀。
圖⑤:固新村中的北券。
圖⑥:固新村中的千年古槐。
圖⑦:固新村古券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殿宇,四周可容人游走,下層券洞,可供行人、車馬通行。圖為古券建筑示意圖。
圖①、圖②、圖④、圖⑤均為路海東攝(資料圖片)
圖⑥、圖⑦均為涉縣縣委宣傳部提供(資料圖片)

位於河北邯鄲涉縣南部的固新村曾名“故縣村”,是藏在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古朴山鄉。千年“故縣”,在歷史上不僅是一個商貿重鎮,還是加工、制造業基地,環山繞水,百姓富庶,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稱。2012年12月,固新村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西有埡豁山、火焰山環繞,東以馬鞍山為屏,外有清漳河相抱,站在固新村村口放眼望去,青山遠黛,近水含煙。巍巍八百裡太行,固新村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太行山脈深深的皺褶裡,沐浴著陽光,浸潤著風雨。

古槐村中立,漳水繞村流。俯瞰固新村,一座座黃土與青磚混建的古樓參差相依,灰色的瓦片鱗次櫛比。步入村庄,千年古槐、青石古券、民俗古居……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崢嶸和歲月的悠長。

泉眼惜細流  四券衛千年

走進村庄,山水韻味扑面而來,隻見潺潺清水穿街過巷,注入村內的新惠渠。水從何來?溯其源頭,在村內的大廟胡同,竟見到大大小小四五個泉眼,如“噴珠屑玉各瀾翻”,煞是可愛。在固新村,這樣的泉眼足足有20多個。

村志記載,固新村歷史悠久,北齊時村名為“鬆谷”,取“塵清石路,風韻鬆門”之意,村子曾為臨水縣的治所。北齊天保年間,縣城遷走,改名為“故縣村”。到19世紀30年代,又改為“固新”,沿用至今。

漫步村庄,最引人注目的當數分列四周、拱衛一村的4座古券。高高隆起的券拱,灰暗厚重的青石,斑駁風化的牆體……古券巍然而立上千年,默默守護著山村的安寧。

4座古券,猶如4座城門,互相對應、彼此輝映,但卻各有造型、各有分工。

四券中,西券面積雖小卻獨具特色——它是西部各山各溝之水匯入漳河流往天津的必經地,拱門石上還刻有“萬壑通津”。西券券身北側原有18層石階,西邊有5間瓦房、5個台階,東北面還有一附屬場地,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村民都會聚在這裡唱3天小戲。

就建筑形式和規模而言,南券為四券之首。古券分上下兩層,上層殿宇,筒脊琉璃瓦,屋脊上有葫蘆寶瓶、五脊六獸、飛檐斗拱﹔下層券洞,可供行人、車馬通行。

古券的精巧還不止於此。固新村文化志願者高建民介紹,古券屬於古代的防御系統,精巧與安全並重。

不隻古券,千百年來,固新村許多細節都蘊含“防御”之用。在村內每個胡同口,都有一座牌樓,一層高約一丈,有門可以開闔,門柱多為石制或磚砌。當門關閉時,可以從內側插上門閂。胡同十分窄小,不利於敵人展開陣形,因此牌樓雖小卻難以攻克。

青磚與黃土混建、牆體內襯木柱……歷經百年風雨,固新古宅依然屹立不倒。“現在村裡共留存60多座老房子,蘊含科技、美術和風土民情等諸多要素,是研究清末冀南人文歷史的‘活化石’。”高建民說。

陽光透過淡淡的雲霧,落在青灰的房檐上,古券券洞內車進人出、熙熙攘攘。人流如織,煙火不斷,石券、石屋、石板路都染上一層明媚的金黃……在這古老的村庄裡,一代又一代固新人幸福地生活。

古槐昂然立  綠葉發華滋

“傲岸千年櫛風沐雨,崢嶸百代濟世佑民。”村北古槐公園的青石牌坊上,鐫刻著這樣一副對聯。穿過青石牌坊,拾級而上,越過一道屏風,千年古槐映入眼帘。

枝干橫空,冠接白雲。抬眼望去,古槐高大的樹冠遮住了一片雲天。再轉到西北方向一看,古槐隻有枯根朽枝的殘貌,樹洞如室,令人稱奇。

古樹有多老?過去一直是個謎,直到10多年前才有了答案:中科院古植物保護專家鑒定,固新古槐的樹齡在2500年以上。

樹干有多粗?古槐公園管理人員崔海魚介紹,過去有一盲人路過此地,在樹下休息了一會兒,摸到古槐,便想量量它有多粗。他用拐杖靠在樹下做起點,環繞樹干摟抱了9次還未摸到拐杖,感覺太累了,就倚樹席地而坐,結果這回恰好摸到了拐杖。

當地人對古槐的敬意寫滿枝頭,夏禹種樹、槐翁傳藝解憂難等故事流傳至今。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數“槐豆賑民”。相傳,明朝末年,太行山一帶鬧災荒,村民隻能在樹下撿槐豆充飢。槐樹通常一年隻結一次槐豆,可固新的古槐卻十分神奇,頭一天村民拾完槐豆后,第二天又撒落一層……就這樣,朝落夜長,一連數月,緩解了村民的飢餓之苦。

“古槐見証著村落的變遷,也守護著一方百姓。”崔海魚說。如今,古槐雖有部分已成枯根朽枝,卻依然昂頭向上,生生不息。

位於村內小崗的千年黃連樹,生長在西胡同的600歲“二槐”,落根於祠堂前的150歲“三槐”……尋訪固新村,古樹之多令人贊嘆。“我們已經形成了與自然共依共存的傳統。在村裡,人們像保護眼睛一樣去保護樹木、愛護生態。”固新村黨支部書記劉海芳說。

千年古槐長期生長在一處,土壤肥力有限,再加上人為踩實,通氣、排水較差,對根系生長極為不利。為了保護古槐、留住鄉愁,缺少田地的固新人十分慷慨。2005年,居住在古槐周圍的67戶農家搬遷,為古槐騰出生長空間。縣、鎮、村協力籌措資金,建起了古槐公園。“公園籌建時,村民不僅踴躍捐款,還主動到施工現場幫忙,累計出工兩萬多人次。”劉海芳說,村民還自發成立了義務護樹隊,目前,全村義務護樹員已超50人。

匾額似豐碑  無言塑村風

如果說古券、古槐彰顯了固新歷史的厚重,那麼,一塊塊老匾額則給這個山村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

行走在村內的明清古道,門額上或舊或新的金字匾額比比皆是,其中最多的是“功德匾”。匾如豐碑,訴說著動人的故事,傳揚著淳朴的村風。

村裡現存最早的匾額,是70多年前村民送給何雙牛的。何雙牛於1938年入黨,是固新村第一名共產黨員、首任村黨支部書記。1945年何雙牛帶頭參軍,全村村民贈匾“參軍先驅”。如今,這塊老匾額一直懸挂在何家的門楣上。“爺爺舍身為革命,我也向他學習,盡己之力多奉獻。”何雙牛的孫子何江保是一名村醫,在爺爺的影響下,他經常向家庭困難的群眾免費施醫送藥。

“環保衛士”“山水情懷”……已逝世的退休老教師高明賦是村裡獲贈匾額最多的人,被村民們尊敬地稱為“高公”。1993年秋天,高明賦退休回家。有天他來到村裡南山寺背后的山坡上,看到山林破壞嚴重,大片剛成材的鬆樹被砍去,他越看越心疼。第二天,高明賦便背起鋪蓋上了山,住在一個四面透風的山窩棚裡,開始每天義務巡山護林。一身破衣、一雙布鞋、一把鐮刀……風餐露宿10余年,高明賦一共修剪樹木18萬余株。

挂匾不忘制匾人。眉發皆白的高保平是村裡的熱心制匾人。退休后的他在一錘一鑿中堅守匠心、傳承善意。“我想把對好人的敬意融進刻刀、制成牌匾。”據介紹,一塊匾額的制作需經粘合、釘邊、磨平等10多道工序,花費約一周時間。退休10余年,高保平已義務制作了近百塊匾額。

“固新有濃郁的‘匾文化’,近年來,村兩委積極發揮匾額無言的教化和引領作用,通過贈匾的形式宣揚好人好事,營造和傳承良好村風。”劉海芳說,為了保護古村落、傳承民俗文化,2017年6月,固新村還成立了文化志願者團隊,如今成員已達213人。

古老的村庄滋養著年輕的力量,年輕的力量守護著古老的村庄。“古村落文化是我們的根與魂,我們必須要保護好、傳承好、發揚好。”高建民說。

■游覽貼士

怎麼去  

駕車從河北邯鄲市區出發,沿青蘭高速—太行山高速行駛90余公裡,抵達太行山高速西達收費站后,沿234國道行駛約17公裡后即可抵達固新村。

吃什麼  

大鍋菜、小米燜飯、饸饹面、抿節、饋壘、漳河魚、菜鍋小卷等。

住哪裡

固新村附近現有古槐農家樂可提供住宿。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7日 05 版)

(責編:張曉博、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