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冬奧時間丨賽區巴士這樣運轉

2022年02月14日10:33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賽區巴士這樣運轉

2月13日,巴士調度員在媒體酒店指揮車輛停靠站點。河北日報記者 張 昊攝

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核心區,運行著一支巴士團隊。

這支團隊由來自張家口市和石家庄市的1197名工作人員組成,他們調度駕駛463台巴士,負責核心區38條運行線路,接送酒店和場館之間運動員和相關工作人員。

截止到2月11日,他們已零誤差運行了19600班次。

這支團隊是如何精准運轉的?

“說話太多,感覺腮幫子都要骨折了”

打通芮勇強的電話時,一聲嘶啞的“喂”傳來,“今天好多了,開賽前幾天更忙,一天睡不到2小時。”芮勇強說。

忙,是因為每天的工作變數太多。

芮勇強是張家口賽區巴士團隊副總指揮,他每天要作出一份相對精准的乘車人數和巴士部署計劃,然而,這很難。

按照規定,張家口賽區巴士團隊主要負責核心區六類人群的通行保障:運動員及隨隊官員、技術官員、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OBS)和持權轉播商(RHB)、新聞媒體、奧林匹克大家庭(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家/地區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等)、市場開發合作伙伴。

根據不同人群的出行特點,巴士團隊分成了運動員TA班線、新聞媒體DDS班線、工作人員合乘TG,其中TG線路服務人群5000多人。“這條線也是變數最多的線。個性化出行需求較多。”芮勇強介紹,每天他們要從各酒店收集第二天乘車的人數和目的地,但很多人員的出行時間和人數並不確定,就要綜合考慮,部署車輛。

芮勇強說,有時凌晨三四點鐘,還有外國運動員團隊上報出行需求,這就要及時編制通行保障計劃。

“每天要對接很多細節,不僅要‘分區不重疊、流線不交叉、界面嚴管控、人員不跨區’,還要對閉環內人員實行‘點對點、一站式’運輸組織,避免‘脫環’‘破環’現象。說話太多,感覺腮幫子都要骨折了。”芮勇強笑稱。

制定好的線路計劃經過國際奧組委審核通過后,將通過一款名為“冬奧通”的軟件上傳,在手機上就可查詢張家口賽區內的巴士發車時間和目的地,相當於賽區的一款便捷公交軟件。

2月4日開幕式,巴士團隊運轉了一整天。

“我們調集了60多台車,從酒店、冬奧村把700多名各代表團運動員和隨隊官員閉環送到崇禮高鐵站,等開幕式結束,再把他們接回酒店。”芮勇強說,原定的出席人員和實際運送人員也並不相符,“有的運動員為了第二天的比賽,可能選擇在張家口賽區適應場地,我們都要及時作出調整。”

4日的轉運工作持續到5日5時30分結束,而6時起,他就要開始調度5日的巴士通行計劃,徹夜未眠。

從5日開始,張家口賽區陸續有結束比賽的外國運動員離境,為了更好地執行閉環,需要把這些運動員和相關工作人員從酒店、冬奧村送到前往北京的機場大巴。“但每次走幾人,什麼時候走,都很難確定,尤其是夜間,為了保証離境人員不誤機,我們就24小時運轉。”

出於防疫考慮,每輛巴士的乘客不高於50%,40座的巴士,達到19人上限時就要發車。這無疑增加了車輛運行的循環頻次。

“奧組委的要求是發車間隔10分鐘一班,但在賽前3小時和賽后3小時,我們每隔5分鐘發車一次。”芮勇強介紹,這是為了避免乘客等待時間過長,他們除了縮短發車時間,對於出現乘客密集的情況,安排人滿即走和定點發車同步運轉。

“第一次探路測試,就是我做的”

“彎度最大的地方,拐彎時我根本看不到對向來車。”2月11日,巴士團隊司機韓碩說,他負責的TA-3線路,在張家口賽區冬奧村的運動員班車站和國家跳台滑雪中心之間往返。

而這條線路,正是張家口賽區核心區最有“挑戰性”的路線之一。

“這條路是通往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的唯一道路,一共4個S彎,最陡的地方,坡度在20度上下,最窄的地方9.5米的大巴車隻能一車通行。”韓碩介紹,也正因此,一旦9.5米大巴上下通行時,調度人員就會通過對講機通知,要求其他車輛不要通行,以免無法錯車。

“這條線路上的第一次探路測試,就是我做的。”韓碩是張家口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車長,有著15年駕齡,2021年2月19日-20日之間,張家口賽區最大日交通專項測試中,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的上下線路和落客點專項測試就由韓碩駕駛。

“當時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落客點距離現在的落客點約100米,那次測試中,9.5米的巴士原地一把掉頭,要把方向盤打到極限,我的駕駛技術可以完成掉頭,但是掉頭時車輛部分懸空,最終為了保障賽事安全,落客點挪到了現在更安全的位置。”韓碩說。

除了這條線路,通往雲頂滑雪公園的路線被當地人稱為“八匹馬”,也同樣艱險。

“八匹馬路是通往張家口賽區雲頂場館的唯一通道。這條路分上下行兩邊,其中上行坡度接近40度。由於整條路從山體岩層穿過,常年會有泉水流出,在路面低窪處形成一個個冰面,車輛通行都會比較小心。”巴士團隊TA班線負責人魏岩介紹。

巴士團隊由石家庄和張家口兩地選拔出來的經驗豐富的公交車長組成,但考慮到石家庄公交車長駕駛山地路面較少,凡是涉及上下山的路線,全部由張家口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的車長負責,即便如此,他們也需要經過專項訓練。

“我們先期探好線路,然后畫圖給各位司機熟悉路線,他們不但要熟悉自己駕駛的路線,還要熟悉周邊的路網。”芮勇強說。

作為巴士團隊的負責人,芮勇強還要制定出各種預案,應對車輛拋錨等突發情況,“一旦遇到這種情形,就要立即啟動預案,調備勤車迅速轉移車上乘客,但司機必須要在車裡跟隨車輛一起拖回蓄車場,這樣才能實現閉環。”

核心區17家酒店、2個競賽場、若干個業主單位,每天,巴士團隊都要在這些地點之間循環運轉,截至2月12日,他們收到了5封來自不同場館的感謝信。

“咱也為冬奧會做了點貢獻,很自豪”

蓄車場——密苑太子酒店——南翼酒店——山地新聞中心——雲頂大酒店—— packC區—— packA區。這是2月11日,巴士團隊TG01線司機馮聚財的行駛路線,這短短的幾站地共8.8公裡,馮聚財要用55分鐘抵達。

“時速不高於30公裡/小時,特殊區域甚至會低於10公裡/小時。之所以開這麼慢,是為了保障通行安全。”馮聚財說,對於一名有著14年駕齡的老司機,開得慢也很考驗。

1月26日凌晨1時,張家口賽區下雪了,馮聚財甚至開出了5公裡/小時的超低時速,“那趟是下山,打滑得厲害,踩剎車根本剎不住,車輛幾乎就是滑下去的。”馮聚財說,他死死把著方向盤,想起剛加入公交車隊時老司機講的經驗——多往有雪的地方軋,不要碾冰轍,他就慢慢朝還沒被碾壓過的積雪上打方向。

夜色裡,車上的四五名乘客,誰也不知道馮聚財緊張出一身汗。

其實,像馮聚財一樣的814名巴士司機,是真正的“老司機”。

他們都經過了層層篩選。“2年內無上報事故,持有A1、A3駕本,且駕齡在3年以上。”TG路線2隊負責人張金泉介紹。

這些精挑細選的司機,也要克服很多困難。

巴士團隊的住地和蓄車場有20多公裡的距離,“我們的頭班班車發車是5時,頭班司機大多要在4時就出發。”張金泉說。

其實,為賽事提供服務的巴士6時30分才開動第一班,但司機們要提前一小時到崗,“要進行車輛檢查、檢查要執行的任務和車輛是否相符、車頭的指示牌是否正確等,提前熱車,讓乘客上車不挨凍。”韓碩舉例,2月11日,他負責的班次從10時30分發車,但為了保証准時,他搭乘7時30分的班車就抵達蓄車場。

早班車有始發時間,但是末班車以最后一名乘客離開場館為節點。

“晚上,我們的班次間隔會拉大,但有的運動員要接受尿檢,有的外國記者因為時差還在做節目,還有其他工作人員要返回酒店。我們和場館做好協調,什麼時候場館裡一個人都沒有了,我們才返程最后一班車。”芮勇強說。

最后一班車往往要在次日凌晨才能返回,“這個班次,我們盡量讓班長多承擔,因為這個點特別熬人,晚上視線也不好。”馮聚財就是芮勇強所在班的班長。

為了閉環運輸,巴士司機隻能在返回蓄車場后下車,接送乘客也必須開到酒店院內,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個“泡泡”,“少喝水,不去廁所。”韓碩說。

更大的困難,是用車需求的不確定性。

“2月7日-9日,我們TG班線2組,派出去186名司機,我們組一共190名司機。”張金泉介紹,就在記者採訪的2月11日,他們負責的7條線路,派出了86名司機,安排了53人備勤,以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乘客高峰。

核心區的防疫規定,司機和乘客無交流,二者之間也進行了物理隔離,但讓馮聚財挺開心的是,他已經不止一次遇到外國乘客豎大拇指,“感覺咱也為冬奧會做了點貢獻,很自豪。”(記者白雲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