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打開崇禮未來之門

圖為崇禮區富龍滑雪場,前來滑雪的游客絡繹不絕。 (本報資料片)富龍滑雪場供圖
圖為太子城冰雪小鎮,雪花狀的屋頂盡顯“冬奧風”。 河北日報通訊員 王 濤攝
圖為崇禮冬奧核心區航拍。整個核心區被茂密的林海所包圍。崇禮區林草局供圖
作為冬奧會雪上項目的主要競賽場地,張家口崇禮賽區承擔著包括自由式滑雪、冬季兩項、跳台滑雪、越野滑雪等2個大項6個分項的比賽,51塊金牌將在這裡產生,是產生金牌最多的賽區。
2月5日下午,北京冬奧會首枚金牌在位於崇禮的國家越野滑雪中心產生。隨著冬奧賽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將在崇禮的賽場上綻放光彩。無論是在比賽后還是此前的訓練中,多國運動員都表示,“(崇禮的賽道)對於雪上技巧運動員而言,堪稱‘奢侈’體驗。”
中國適合雪上運動的地區有很多,為什麼被選中的是崇禮?崇禮究竟如何與冬奧結緣,冬奧又會給這裡帶來怎樣的機遇?
位於“世界黃金滑雪帶”
與夏季奧運會不同,冬奧會對氣候有著嚴苛的要求。風速、風力、氣溫、能見度都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發揮。為了達到相關比賽條件,國際奧委會在主辦城市的選擇上條件極為嚴苛。
冬季奧運會比賽核心氣象指標有兩條,一是2月份平均氣溫低於0℃,二是2月份降雪量大於30厘米。兩項指標中,任何一項的可能性低於75%的城市,都沒有申請冬奧會主辦地的權利。
翻閱歷屆冬奧會的舉辦地,這些城市基本上都處於北緯40°到北緯70°之間,舉辦時間一般在2月份,氣溫-17℃-10℃是冬奧會舉辦的理想溫度。
崇禮位於“世界黃金滑雪帶”北緯41°,這決定了其作為“中國雪都之一”和“中國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區域”的天然優勢。
從氣候上來看,崇禮冬季平均氣溫-12℃左右,豐富山形地貌又賦予其獨特“小氣候”,每年10月中下旬開始降雪,11月初開滑,持續到來年4月初,滑雪期長達150多天,累計積雪量達1米左右,符合“降雪期在4個月以上為優秀”的冬奧會評估標准。
太子城畔,崇山峻嶺之間,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如一柄巨大的如意依山巒而臥,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設計總負責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利介紹說,“雪如意”當初選址時,在古楊樹村北找到的這個山谷,自然落差130多米,正適合用作賽道。它兩邊聳起的山脊,還恰好能把跳台滑雪項目最怕的風給擋住。
除了氣候適宜,獨特的地形地貌也讓崇禮成為“天選之地”。
崇禮區氣象局副局長王旭海說,崇禮區地處陰山山脈東段大馬群山余脈和燕山余脈交接處,境內山巒起伏、溝谷交錯,來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氣和東南方向的暖濕氣流在這裡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降水。同時,崇禮森林覆蓋率高,空氣中充足的水汽也有利於降水形成,而且優良的植被也易於積雪存儲。
從地圖上看,崇禮位於內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陰山和燕山山脈交會處,境內80%為山地,全域海拔居於814—2174米之間,地勢起伏連綿,坡度陡緩適中。多方專家評估認定,這裡適宜開展滑雪旅游的可利用面積達600多平方公裡。
崇禮多中低山脈,境內2000米以上的雲頂、萬龍、長城嶺等名山,山頂如饅頭狀圓滑,斜坡大多在15°∼30°之間,平緩開闊,不用修整就能自如滑雪。
國際奧委會市場開發委員會主席杰哈德·海博格先生考察崇禮后評價:“崇禮是中國目前最好的能夠舉辦冬季奧運會雪上項目比賽地點”。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滑雪協會的專家們一致認為,崇禮是“華北地區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區域”。
“冰雪奇緣”
2月2日下午,中國首位全國滑雪冠軍、84歲的單兆鑒在北京冬奧公園完成了火炬接力。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滑雪運動員,生於吉林通化的單兆鑒退役后,曾先后擔任教練員、中國滑雪協會秘書長、中國滑雪隊領隊等職務,見証了我國冰雪運動從運動員自制滑雪板,到成功申辦冬奧會的巨大變化。
更為重要的是,單兆鑒與崇禮也有著不解之緣。
1996年以前,中國的滑雪場幾乎全在東北,而且以競技為主。時任中國滑雪協會秘書長單兆鑒希望在北京附近找到一個適合大眾滑雪的地方。
1995年,他到崇禮喜鵲梁地區考察時被莽莽雪山吸引住了。“真沒想到崇禮的天然資源那麼好,一次降雪就有20多厘米厚,而且山體坡度好,特別適合開展雪上活動。”經過他的宣傳推廣,華北地區首家滑雪場——塞北滑雪場落地崇禮。
建設之初,每日天剛蒙蒙亮,單兆鑒就扛上工具與民工一起上山干活,資金不足,他還拿出了家庭積蓄。回憶當時的場景,“使用的滑雪器具都是國際友人轉贈的,一條300米的雪道是以5毛錢一麻袋雪的價格請村民背上山,再把雪倒在雪場用鐵鍬拍實才鋪出來的。”
1997年元旦,塞北滑雪場正式營業,門票10元一張,第一個雪季就盈利30多萬元。彼時,全中國也隻有9個滑雪場。
塞北滑雪場的建設吹響了崇禮滑雪旅游開發的號角,也成為撬動崇禮命運的第一個齒輪。
“雪場的開發對山形地貌、坡度、坡向、高差、氣候等方面都有比較高的要求,而崇禮無疑是國內最理想的優質天然滑雪區域之一。”滑雪資深發燒友、萬龍滑雪場董事長羅力表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處環首都經濟圈,是當初打動他選擇在崇禮紅花梁建造現代化滑雪場的重要因素。
自2003年萬龍滑雪場建成之后,長城嶺、多樂美地、雲頂等滑雪場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崇禮溝壑間。目前,崇禮大型滑雪場數量已達7家,全部進入國內雪場20強,擁有高、中、低級別雪道169條,總長達162公裡。
2015年夏天,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冬奧會成功,其中北京負責冰上運動,崇禮承辦大部分雪上項目。已有近20年雪上運動發展歷程的崇禮正式登上冬奧舞台。
憑借冬奧舉辦地的巨大效應,崇禮沖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全球最適合滑雪的地點之一”。
而奧運場地、場館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京張高鐵、延崇高速、民用機場的建設,拉近了張家口(崇禮)與北京乃至世界的距離,為當地冰雪運動的發展帶來了便利。崇禮成為了中國最大滑雪運動聚集區和著名冰雪旅游目的地。
“冬奧機遇”
“要因地制宜規劃冬奧會場館設施的賽后利用,綜合考慮專業運動訓練、賽事活動、會議會展和旅游觀光等不同客群的差異化需求。”崇禮富龍控股集團董事長王小軍作為火炬手,2月3日參加完冬奧火炬在張家口賽區的接力活動后,他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了,“后奧運時代我們還應該繼續研發適應性產品,充分挖掘場館設施的多維度功能,建設富有特色的產品體系。”
歷屆冬奧會場館賽后的可持續利用都引人關注,崇禮要如何破解這個難題?
2021年10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總體籌辦情況時提出,賽后將積極推進奧運場館市場化運營,通過承辦更多重大體育賽事,廣泛開展群眾性冰雪文化體育活動,將張家口賽區打造成“全季、全時、全域”的冰雪娛樂中心和避暑旅游勝地。
實際上,冬奧會所有場館都將賽后利用計劃貫穿規劃建設始終,在賽前就已做好賽后運營計劃。冬奧會后,大部分場館隻需進行簡單轉換就能進入賽后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場館賽后運營的實效性。
比如在崇禮,雲頂滑雪公園賽后將以冰雪運動和山地度假為重點,打造集運動、休閑、會議、度假為一體的山地型旅游度假區。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將打造成集餐飲、演出、展覽、娛樂、高端會議等為一體的商業綜合體和大眾跳台滑雪培訓基地。國家越野滑雪中心賽后將改建成山地公園,組織冬夏兩季的冰雪文體活動。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在滿足國家體育專項訓練和賽事的同時,建成適合青少年的滑雪培訓和冰雪體驗基地。
北京冬奧給崇禮留下的,不僅僅是這些場館遺產。
崇禮區區長趙贊表示:“冬奧給崇禮帶來了多方面的紅利,比如基礎設施的完善、城鄉環境的提升、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等。未來我們還要繼續搶抓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重大機遇,推動崇禮更快發展,為崇禮人民帶來更多實惠。”
趙贊表示,冬奧會籌辦加速了當地居民生活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崇禮冰雪產業鏈上大概有4萬多人。每3個老百姓,就有一個在從事跟體育跟滑雪相關的產業,讓老百姓享受到了冬奧會帶來的紅利。”
為進一步加速冰雪旅游產業動能集聚,崇禮正延伸產業鏈條、豐富產業業態,推動“一季游”向“四季旺”轉變:春季團建踏青,夏季戶外賽事和青少年營地,秋季以北方山地景觀吸引攝影愛好者,冬季則舉辦冰雪賽事和音樂節,“雪國崇禮·戶外天堂”品牌的標識性、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張家口市副市長、冬奧辦副主任劉海峰透露,張家口市委、市政府已經把2022年確定為“奧運經濟推進年”,計劃實施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和影響力的會展論壇活動,努力把崇禮打造成為國際冰雪旅游目的地和高端會議會展中心,同時積極開展全季旅游,努力把奧運效應轉化為經濟效益,“讓大家手裡的‘雪飯碗’永遠不會涼。”(記者袁偉華、王雪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