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智慧賦能 農業盡顯科技范兒

2022年01月14日09:10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智慧賦能 農業盡顯科技范兒

這是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產業園智能溫室大棚。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攝

輕點手機,實時查看庄稼的生長情況﹔在線下單,深山優質農產品銷往千家萬戶……集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為一體,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數字技術,如今已走向田間,讓農業變得聰明起來。

《河北省智慧農業示范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加速農業產業數字化進程,到2022年,規模化設施種植、畜禽和水產養殖智能化應用比例達到60%以上,生產效率明顯提高﹔到2025年,打造形成100個規模化、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展示、創新、應用示范區,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智能化應用率達到100%。

按照行動計劃制定的目標,河北省智慧農業示范建設成效明顯。

“黑科技”越來越多 智慧農業盡顯科技范兒

2021年12月13日,灤州市百信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搶抓農時,在麥田內澆灌封凍水,確保小麥安全越冬。社員們輕點手機屏幕,開啟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頓時,細密的水珠噴向麥田。

“想澆哪塊地,隻需在手機上點擊相應的灌區,就可以讓小麥‘吃飽喝好’。”灤州市百信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秀雲告訴記者,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不僅澆地快,還方便、精准、節能,澆多少水、施多少肥,用哪些種類的肥料,都能自動控制。

郭秀雲說,傳統的大水漫灌方法不僅浪費水,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工,一個人一天也就能澆兩三畝地,使用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之后,合作社種植的5000畝小麥五到七天就能澆灌完成,不僅勞動人數減少、勞動強度降低,化肥使用量也比原來減少30%。

此外,合作社還引進多旋翼植保機、高效遠程噴霧機等設備,實施了“互聯網+農業”工程,建立了智慧農場,擁有田間氣象站,大型農機全部採用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可廣泛應用於耕種、噴藥、收割等各個生產環節,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耕種管收都盡顯科技范兒。

多年來,特別是《河北省智慧農業示范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實施以來,河北省持續推動智能感知、分析、控制等技術和裝備在大田種植領域集成應用,積極引進水肥一體化、自動噴滴灌、自動採摘等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和數字設備,開展智能化、標准化生產。利用遙感和物聯網等手段,動態監測重要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土壤墒情、作物長勢和災情虫情,提升種植業生產管理信息化水平。

借助科技的力量,裝上“智慧大腦”的傳統農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從春耕、春播到秋收、秋種,從播種、田管到收獲、銷售,“黑科技”越來越多:遙感衛星監測、無人機植保、多光譜照相機……數字技術賦能農業生產,讓新一代農人更加“耳聰目明”,讓農業生產更加輕鬆、精准、高效。

數字技術廣泛應用 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

日前,走進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產業園智能溫室大棚,處處能體驗到“物聯網+”帶來的變化。溫室入口處的智能裝置上顯示著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度以及二氧化碳濃度。大棚內,一排排管道整齊地排列,管道上纏繞著油綠的藤蔓,琳琅滿目的蔬菜品種、現代化的種植方式讓人大開眼界。

“這裡的蔬菜從播種、出苗到定植,再到成熟採摘,一直在營養液裡,依托物聯網控制系統,溫室大棚有了‘智慧大腦’,每天按時按量提供蔬菜所需的營養成分,使蔬菜始終處於最佳的生長環境中。”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產業園總經理黃業振告訴記者。

“有了物聯網控制系統,一個人可以完成十幾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四五個人就可以打理數千平方米的溫室大棚。”在黃業振看來,農業物聯網控制系統實現了農業生產自動化、管理智能化,自主調溫、精細施肥,在降低人工誤差、節省勞動成本的同時,還不用擔心有農藥殘留、二次污染等問題,提高了農作物產量、改善了蔬菜品質。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智慧元素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傳統農業從“重勞力”向“輕腦力”轉變,原先“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精細化、高效化的智慧農業生產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

“直播間的朋友們,今天推薦的蘋果是我們阜平縣的特產,吃起來爽脆可口、香甜多汁,特別受歡迎……”這幾天,在阜平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面對手機直播鏡頭,兩位主播大聲地向粉絲們介紹阜平縣特色農產品的種類和價格,

直播間內氣氛熱烈,回帖不斷。

在阜平縣,像這樣的直播帶貨,幾乎天天上演。板栗仁、蘋果脆片、紅棗汁、蜂蜜等一批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阜平土特產,搭上了直播帶貨的快車。

農產品銷售受市場和渠道的制約,“難賣”“賤賣”等問題始終困擾著農民。隨著短視頻等新技術的發展,電商直播成為農產品銷售的熱門渠道。在線直播宣傳、網上下單訂購、智能物流配送,活躍的電商打開了各地名優特色農產品銷路,也擴大了農產品品牌的影響力。

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河北省通過開發智慧農業數字化應用平台,建立規范化共建共享數據管理體系,加快推進產業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產業數據融合﹔建設20個規模化、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智慧農業示范區,用於加強智慧種植、智慧畜牧和智慧水產等應用集成。在全省選擇10個縣,每縣選擇100個以上益農信息社服務站點,完善物流體系、加強技能培訓,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試點建設,探索線上線下引導、交易的對接模式,有效促進產銷銜接,提升轄區內主要農產品溢價能力,完善產、供、銷全鏈條服務,優質農產品的銷路更加暢通。

智慧農業加快推進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一頭奶牛每天活動量是否達標,健康狀況怎麼樣,需要准備多少食物?在河北康宏牧業有限公司的牧場裡,每一頭奶牛身上都佩戴了“電子耳標”和“無線項圈”,奶牛的健康數據通過物聯網實時傳輸到中控平台上,經過數據分析后,可自動出具每天每頭牛的健康狀態,實現奶牛健康精准把控。

“電子耳標相當於奶牛的身份証,記錄著奶牛一生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信息,比如說出生日期、產奶量、免疫疫苗、調換牛舍、與配公牛系譜等。”河北康宏牧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王立明介紹,電子耳標與物聯網平台相聯,根據收集的奶牛動態數據,可實時判斷奶牛的身體狀況,如果奶牛生病了,牧場能及時安排獸醫對奶牛進行檢查和治療。

把傳統的奶業與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對接,讓養殖業逐漸從以人為核心轉變為以數據為中心。王立明告訴記者,傳統的奶牛養殖,主要依靠飼養員的肉眼觀察與經驗來判斷奶牛的健康狀況,很難做到對所有奶牛個體信息的實時、精准監控。康宏牧業提出了“智慧牧場”的管理方針,通過應用智能設備與大數據分析,對奶牛的選育、飼喂、產奶等環節進行嚴格管控,建立“奶牛舒適度”的關鍵指標,牧場管理者不僅可以遠程實時監控每頭奶牛的健康狀況,還能通過中控平台分析奶牛生長、產奶等各項數據,做到牧場管理精細化、高效化、智慧化。

乳制品智能控制系統全方位提升了牧場鮮奶的生產效率和品質。目前,康宏牧業牧場在奶牛產奶量與原奶關鍵指標上均位於國內前列。2020年,全群平均單產最高達到41kg/日,達到國內奶牛養殖行業先進水平。

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2021年河北省大力推進奶業振興,建設國家環京津奶業集群,全省奶牛養殖場規模化率達100%、智能化率達90%以上,排名全國第一。

智慧農業前景廣闊的市場,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按照《河北省智慧農業示范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部署,河北省各地結合實際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積極推動農業生產管理智能化、經營服務在線化,圍繞物聯網、大數據、衛星導航定位等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應用進行了有益探索,在大田精准作業、設施農業智慧管理、畜禽智慧養殖等方面涌現出很多成功案例。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河北省將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加速農業產業數字化進程,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數據互聯互通、服務高效便捷的智慧農業發展目標。(記者郝東偉)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