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綜合能力

唐山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綜合能力
下好“先手棋” 筑牢“安全線”
上圖:近日,唐山市減災委組織各成員單位在唐山抗震紀念館門前開展集中宣傳活動。這是進行消防逃生展示。河北日報通訊員 孟 煒攝
下圖:日前,在遷西縣東蓮花院鎮,唐山市舉行森林消防綜合應急演練。這是森林消防隊員進行模擬滅火場景。河北日報通訊員 陳春勇攝
近年來,唐山以高質量建設全國防震減災示范城市為目標,出台全國首部防災減災救災地方性綜合法規,提升基層綜合減災能力,延伸應急裝備產業鏈條,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建起一道堅固防線。目前,市縣兩級防汛抗旱物資儲備總價值2845萬元﹔建成符合國家標准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70處,可安置約144.1萬人緊急避險
重點調研下穿式立交橋、城市低窪地段、陡河沿線排水口等關鍵部位,再次完善防汛物資和搶險裝備的調度預案,全市23支2687人的城市防汛應急搶險隊伍全部到位……7月11日上午,在緊急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的同時,唐山市迅速組織城防辦、排水公司全面檢查城市防汛備汛工作,應急、水利、氣象、公安等部門協調聯動,對即將到來的強降雨過程進行預測研判和綜合會商,全力做好“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的各項准備工作。
精准應對汛期“大考”,是唐山市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真實寫照。近年來,本著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的原則,唐山以高質量建設全國防震減災示范城市為目標,出台全國首部防災減災救災地方性綜合法規,提升基層綜合減災能力,延伸應急裝備產業鏈條,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建起一道堅固防線。
立法夯實防災減災救災基礎
7月1日,《唐山市防災減災救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填補了全國在市級層面防災減災救災綜合立法的空白,在建立基層綜合信息員隊伍、動員社會力量、加強域外自然災害援助、完善新聞發布和輿情應對、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等方面提出了“唐山方案”。
“在制定《條例》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認真總結近40年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經驗,在明確防災減災救災立法基本原則、健全完善防災救災體制機制以及著力構建自然災害風險預防機制等7個方面提出了‘唐山方案’。”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王保軍表示。
明確防災減災救災立法基本原則。《條例》第三條明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和“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和“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的重要指示落實作為基本原則。
健全完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條例》第四條明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實行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體制機制”,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和各應對自然災害專項指揮機構的職責,還特別規定了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域外重特大自然災害的援助工作”職能,以便及時高效地“統一領導、組織、協調”開展對外援助工作。
著力構建自然災害風險預防機制。《條例》在第二章強化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理念,規定了開展自然災害普查、建立數據庫、進行風險評估、編制風險區劃圖等內容,還特別強調了老舊房屋改造、城市防澇、沿海風暴潮防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全面構建自然災害應急准備體系。《條例》明確了應急預案的制定主體和修訂情形、應急演練的主體、方式及周期。規定要分層次構建綜合性、專業性和基層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整合災害信息員隊伍。規定了應急物資管理平台、儲備庫和儲備點的建設,鼓勵和引導村居、企事業單位及居民個人自儲。
此外,《條例》還在健全自然災害風險監測與預警制度,強化應急響應與處置措施,健全災后恢復與重建工作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明確了預警信息內容,細化列舉了10項應急處置措施,並規定了災后應急救助、過渡期救助和冬春救助措施等。
實現群測群防群治高效接力
進入7月中旬以來,面對接連而至的強降雨,遷西縣山洪風險明顯上升,該縣大數據中心一直處於忙碌的備戰狀態。7月11日開始,中心主任馬行曉在微信工作群裡不停組織防災工作:“ 巡查科重點關注村庄山體等重點位置,遇山石下滑第一時間下派屬地相關人員參與全縣防汛工作。”“技術科利用水庫監測系統,嚴盯水標尺位置,距離危險值近的,立即通知屬地。”“全縣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道路沖毀,山體滑坡等現象,請各位同志利用技術優勢,遇到危急現象通過縣、鄉、村三級平台聯動機制,第一時間調集周邊干部群眾共同抗汛……”
這是唐山市群測群防群治重大自然災害的常態情景。近年來,該市創新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各級相關部門協調聯動,企業和群眾積極參與,形成了防范化解自然災害風險的強大合力。
“上醫治未病”,防災減災救災,關鍵是加強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為此,唐山市結合本地實際,注重科技手段支撐,強化預測預警預報。特別是積極推進全市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完成唐山地震台網中心升級改造項目基礎建設,推進完善區域分中心和“一縣(市、區)一綜合台”建設,完成國家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3個基准台、4個基本台驗收和14個縣(市、區)和市委、市政府31個預警終端的安裝工作。
面對“點多面廣”的災害現狀,該市還開展大量調研、風險普查和風險治理。細化完善森林防火各項防控措施,嚴厲打擊野外違法用火行為,圓滿完成節慶期間和重要時間節點的森林草原防滅火任務。大力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作,順利完成需加固房屋設施的初步摸排工作,在全市選取38個鄉(鎮)85個村開展地震災害損失預評估抽樣調查,共獲得9類調查表約8萬組數據用於建模分析。完善唐山市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措施,確保全市18個縣(市、區)普查工作扎實開展。
災害來襲,“糧草先行”。如何儲好、用好救災物資並在關鍵時刻調得出、送得快?該市統籌發揮應急管理、衛生健康、城管、住建、水利等部門職能,整合現有資源,穩步提升應急物資儲備保障水平。目前,市級救災物資儲備貨值550萬元,市縣兩級防汛抗旱物資儲備總價值2845萬元﹔建成符合國家標准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70處,可安置約144.1萬人緊急避險﹔全市累計投資104萬元,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39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25個。
為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唐山市加快市、縣、鄉(鎮、街道)應急指揮中心(室)和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形成市、縣、鄉及救援救災現場四級聯動的應急指揮網絡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100支,培養專兼職應急救援人員5118人。開展制度化、實戰化演練,全市開展各類應急演練2286次,其中市級演練4次,縣級部門演練60次,企業演練2222次。
提升高端應急裝備保障能力
“前進,后退﹔左轉,右轉﹔爬坡,下坡……”近日,由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研制的“小黃人”機器人正在該公司展廳向來訪者展示各項動作。
“小黃人”是一款消防機器人,目前已在河北、河南、江蘇等30余個省市列裝,投入實戰。此前,該公司已自主研發生產了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防爆消防機器人、防爆礦用輪式巡檢機器人等用於“特種作業、應急救援”兩大領域的50余種特種機器人,成為全國最大的特種機器人研發制造基地。
這是唐山市凝心聚力發展高端應急裝備產業的鮮活樣本。近年來,該市聚焦智慧應急、智能制造,推動相關產業布局由散落分布向特色園區聚集,相關產品制造由低端粗放向智能高端品牌化發力,產業領域由以防震減災為主向需求端、全產業鏈邁進。目前,唐山擁有應急保障類企業168家,產品涉及自然災害、搶險救援等8大類、100余項,實現了工信部《應急產業培育與發展行動計劃》13類標志性應急產品的全覆蓋,成為全國最大的搶險探測機器人、應急鋼鍬、多用鋼板樁生產基地,全國最早的煤礦安全監控系統、橇裝式阻隔防爆加油裝置研發應用基地。
日前,“2021年京津冀專家唐山行”應急產業及高端裝備制造專場在開平區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交通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名專家分別與卓銳安防等單位現場簽約,並被聘為開平區人才工作特聘專家。
高層次專家的引進必將為開平區建好建強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唐山開平應急裝備產業園提供強勁動能。包括該產業園在內,唐山目前已高標准規劃建設了六大應急產業基地,成為京津冀重要的應急裝備產業聚集區和創新成果轉化承載地。其中,唐山高新區智慧應急裝備產業園利用好國家火炬項目唐山機器人特色產業基地、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資源,打造全國重要的特種機器人產業基地和唐山應急智能裝備研發中心。唐山遵化安全應急裝備產業園,聚焦礦山安全監控、石化安全、環保應急等重點領域,形成全國領先的安全技術研發和集群優勢。唐山路南城市公共安全裝備產業園,加快發展家用應急裝備等,打造與現代城市生活相匹配的智能應急引領區。
7月27日至29日,“2021中國·唐山國際應急產業大會”將在唐山舉辦,至此,唐山市連續舉辦3屆國際應急產業大會,並將其作為推進應急產業發展、宣傳推介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的重要舉措,並對提升各領域應急保障能力產生積極作用。
以該會議為平台,唐山市積極推動智能救援裝備產業、監測預警裝備產業、工程搶險裝備產業、應急防護裝備產業、工程消能減震裝備產業等五大特色產業率先發展。
“到2025年,全市應急裝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350億元,建設各類研發平台5個以上,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引進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現代應急裝備產業企業30家以上,切實提高我市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科學化智能化水平。”唐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孟祥印表示。(記者劉禹彤 王育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