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武安: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進入武安境內,你會被一路的風景吸引:不管是沿路山體上挂滿代表紅色旅游的標語,還是山體上充滿藝術設計的巨型號角,抑或是沿路整個村庄牆壁上寫滿各式各樣的“福”字……武安,都讓人眼前一亮。

武安是個好地方 有山有水有文化

依托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武安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扎實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全面提升旅游產業發展質量。

魅力武安

>

動態聚焦

“鋼城煤都”亮出生態旅游新名片

經過清理回填、植樹增綠、造景等生態修復,昔日岩石裸露、遍地廢渣的武安九龍山,如今變成一座綠意盎然、風光秀美的生態公園。

第四屆邯鄲市旅發大會9月16日開啟

近年來,在河北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戰略布局中,邯鄲市被省政府列為“十三五”期間重點培育的特色旅游名城,這為邯鄲旅游產業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邯鄲市已連續舉辦三屆旅發大會,實踐証明,每一屆旅發大會都是市、縣協力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都極大提升了承辦地旅游產業水平。

武安舉辦第五屆中秋拜月大典

傳統祭拜民俗展示《中秋拜月》、舞蹈《月光》、歌曲《十五的月亮》……9月13日晚,一場浪漫唯美、古典雅致的中秋拜月大典在武安市七步溝景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游客和當地村民1000余人共同祭拜月神。 自2015年舉辦首屆活動以來,已連續舉辦5屆。當日晚7時30分,拜月大典在威風鑼鼓《慶豐收》和《盛世歡歌》中拉開帷幕。隨后身著漢服的少女在主祭引領下,上香、祭酒、誦讀祝文,祈禱國泰民安、五谷豐登。

特色文化

紅色革命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武安是太行根據地的重要門戶和經濟口岸,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937年11月,八路軍一二九師第三游擊支隊、先遣支隊、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和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游擊支隊,相繼進入武安,宣傳抗日,建黨建政,先后開辟了武安(武北)、武南(磁武)、武東三塊抗日根據地。根據地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八路軍和民兵的支持下,經過反頑戰役,反日軍“掃蕩”,反奸除霸,減租減息,救災滅蝗,組織反攻等一系列斗爭,贏得了武安的解放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磁山文化

一萬年前,武安先民便在南洺河北岸,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發現而得名。它將中華文明上溯到一萬年前,早於仰韶文化3000年,是邯鄲十大文化脈系之首,中華民族文化和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磁山被公認為是世界上黍、粟的最早發源地,雞的最早飼養地,核桃的最早栽培地,陶器的最早制作地。粟、家雞和核桃的發現,改寫了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學者普遍認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農業中的粟文化,在研究中國古代農業起源時,兩者缺一不可。

戲曲文化

武安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固義村的儺戲被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武安平調落子是武安平調和武安落子的總稱,系武安獨有的兩個地方劇種,經常同台演出,此種表演形式在全國縣級十分罕見。武安的平調落子流傳於河北省南部的邯鄲、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陽、新鄉及山西省東南部的長治等地區。

商幫文化

武安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固義村的儺戲被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武安平調落子是武安平調和武安落子的總稱,系武安獨有的兩個地方劇種,經常同台演出,此種表演形式在全國縣級十分罕見。武安的平調落子流傳於河北省南部的邯鄲、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陽、新鄉及山西省東南部的長治等地區。

冶鐵文化

從歷史發展的進程看,古代邯鄲要想發展大規模的冶鐵業,需要重要的條件即有煉鐵的礦石資源和燃料木炭(或者木材)。而在邯鄲周圍有露天鐵礦的唯有武安,直至當代開採,武安的磁山、固鎮、礦山諸鐵礦多為露天鐵礦。當時煉鐵所需燃料為木材或木炭,這必然也取之於太行山麓,據史料記載,也多在武安境內,加之戰國時代的交通工具還不發達,若將煉鐵的原材料(礦石和木炭)從武安運到邯鄲發展大規模的冶鐵業,難度加大。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即有諺曰:“百裡不販樵,千裡不販糴”的記載。表明,戰國時人們已懂得百裡不販粗的道理。在產礦石、木材的武安煉鐵,或鑄成器,則是成本更低、效益高。

地方民俗文化

武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務院命名的千年古縣。代表遠古時期原始文化的“儺文化”,以民俗民情、民間技藝為主的武安民間文化等,都是先民們遺留和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遺傳,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我國浩瀚的歷史文化中獨具特色,熠熠生輝。據武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統計,武安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河北省級4級,邯鄲市級25項,武安市級79項。

高清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