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红色大道”,串起好山好水好生活

9月14日拍摄的新通车的抗大西线。本报记者 吕若汐摄
秋日的太行山,群山披翠。在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和路罗镇坡子村之间,新修的抗大西线宛若一条彩练,在山间蜿蜒伸展。
9月14日,通车当日,记者沿抗大西线实地探访。这条穿行在绿水青山间的道路全长12.4公里,串联起沿线6个村庄。道路两侧的太阳能路灯杆上,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旗图案格外醒目,沿途设置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标语牌清晰可见……一路前行,一路精神洗礼。
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红色大道”。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5000多名师生抵达邢台浆水镇,坚持敌后办学两年零三个月。沿着抗大西线向前,来到被称为“网红隧道”的抗大西隧道。隧道内,一道道五彩拱形反光带色彩斑斓,车辆驶入,犹如穿越一条梦幻的彩虹通道;一旁长长的抗大校旗图案灯带顺势延展,气势恢宏。
“不仅外观时尚大气,这条1.6公里长的隧道还彻底打通了路罗川和浆水川深山区村庄之间的屏障。”邢台市信都区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股股长胡正河说,多年来困扰村民的出行难题,得到解决。
沿抗大西线一路走来,古朴的村庄、潺潺的溪流、层叠的农田、起伏的群山,生态美景随处可见。
浆水镇和路罗镇旅游资源丰富,分布着前南峪生态观光旅游区、抗大陈列馆、九龙峡、英谈古寨、邢台大峡谷等多个景区景点。“过去,这些景点被大山阻隔,游客往返不便,如今抗大西线将它们串联起来,打造成一条黄金旅游线路。”胡正河介绍,有了这条路,邢台“大峡谷—前南峪”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承载力大大提升。
抗大西线犹如一根“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
抗大西线沿线的路罗镇寺子村盛产板栗、苹果,而浆水镇收购山货的客商最为集中。“以前去浆水镇要绕30多公里山路,开车要走40多分钟,现在10多分钟就到了。”寺子村村民陆召贵开心地说,“我家种了20亩板栗,已经和浆水镇的板栗收购商约好了,这两天就运过去。”
紧挨抗大西隧道的清家沟村对这条“红色大道”同样满怀期待。“以前我们一直想搞生态旅游,可位置太偏没人来。现在路通了,我们打算把苹果园改成采摘园。”清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翠平笑着向记者发出邀请,“山清水秀苹果红,欢迎来清家沟村做客!”(记者吕若汐、闫德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