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技”吴桥丨“龙吟杂技” 舞动非遗华章

视频制作:沧州广播电视台
金秋的河北吴桥杂技学校操场上,两条十余米长的金色长龙在50余名少年手中蜿蜒舒展,腾跃时龙鳞反射出耀眼的光,俯冲时龙尾划出流畅的弧线。操场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刁桂华清瘦的身影始终跟着龙身移动,汗水顺着她脸颊的纹路往下淌,目光却紧紧锁着每一个动作细节,抬手擦擦汗,又对着队伍喊了声:“注意龙首衔接,再稳一点!”
1967年出生于吴桥杂技世家的刁桂华,是家族第五代传人。6岁起跟着父母扎马步、练顶功,稚嫩的手掌磨出一层又一层茧子;10岁第一次登台表演“舞龙”,舞台上比胳膊还粗的龙杆,她握得比手里的铅笔还稳。“那时候不懂什么是传承,就觉得爸妈练、爷爷奶奶练,我也得练好。”一脚踏入杂技世界,便是五十载光阴。
如今,刁桂华的身份多了“校长”“老师”,但对杂技的执念从未变过。今年5月起,她就带着学校选拔出的学员备战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这也是杂技节主体活动首次在“杂技故乡”吴桥举办。作为吴桥人翘首以盼的盛事,她不仅要带着舞龙方队为开幕式助兴,更要把一个“消失”了50年的节目重新搬上巡游舞台。“是‘伞上骑车’,我小时候听父亲讲过,后来没人演就慢慢失传了。”为了复排这个节目,她翻出家里珍藏的老照片、老道具,一点点回忆动作细节,再手把手教给学员,“杂技节回家,咱得拿出真东西,让老节目‘活’过来。”刁桂华说。
在吴桥,“杂技”从来不是只能在舞台上看的表演。刁桂华还开辟出一个“杂技小院”,青砖白墙灰瓦、练功毯、旧道具摆得满满当当——这里没有聚光灯,却还原了杂技人最原生态的练功场景。“游客来这儿,能摸一摸练功的毯子,试试转空竹、转碟,哪怕学个简单的小魔术、‘一分钟小绝活’,也算离杂技近了点。”她总说,杂技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艺,得让普通人能碰、能学,才能真正传下去。
从2005年与吴桥职教中心达成校企合作起,刁桂华培养的杂技学员已超过2000名,800多名弟子活跃在国内外的杂技舞台上。“要发展杂技,得有个扎根的地方,能教基本功,能传老节目,还能让孩子有机会站上大舞台。”这次“杂技节回家”,她最看重的,是让学校的顶尖学员“开眼界”。“每两年一届的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以后我想让他们也能参赛,不管是传统的龙吟杂技,还是我们创新的节目,都得让吴桥杂技的名字,被更多人记住。”刁桂华说。
人民网河北频道
沧州市委宣传部
沧州广播电视台
联合出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