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围场:乡村振兴36计之台子水村“生态变现计”

九月,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风里已经有了秋天的味道。灵芝仙谷的工人正在为收集灵芝孢子粉做着准备工作,这些人里面有20多人都来自同一个村——哈里哈镇台子水村。
台子水村毗邻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78%,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型村庄,除了林子,其它一无所有。长期以来,产业基础薄弱问题像一座大山,横亘在村庄发展之路上,村民对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渴望愈发强烈。“我们一直想发展,但苦于找不到突破口。”台子水村党支部书记郭文军坦言。
2024年12月,致力于扩大灵芝种植基地的投资人纪艳雪,为寻找适合灵芝种植的优质地块辗转多地,并将目光聚焦到台子水村,认为这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拥有近2000亩落叶松,地区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12℃—30℃,林下湿度60%左右,腐殖质厚度充足,是种植林下仿野生灵芝的理想之所。
这也让郭文军看到了村里产业发展的希望。然而,在初次进山实地踏查时,陡峭的山坡、泥泞的土路却成了“拦路虎”。纪艳雪上山途中踉跄不断,险些滑倒。这让这位年过六旬的投资人心里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认为通行不畅,不仅日常管护灵芝不方便,后续采收、运输更是大难题。
投资者的顾虑和困难,被一起陪同踏查的郭文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有丝毫犹豫,当天村“两委”便组织村民沿着踏查路线,动手修起了一条“三阶小路”,饱含着当地村民满满诚意。
让郭文军怎么也没想到,正是这三个台阶、一条小路,成为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致富之路。第二天,再次邀请纪艳雪深入林间做详细调研时,她惊奇地发现了新修的台阶。淳朴的民风让她深受感动,同时基于良好的灵芝种植环境,便下定决心:“扩大灵芝基地,就选台子水村”。
企业下定决心投资,村“两委”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喜悦中。大家深知,要让灵芝基地项目真正“扎下根、长得好”,光靠热情不够,更需要持续的保障服务。
水资源短缺成为灵芝种植基地建设的首个障碍,基地远离集中供水点,接水成本高、施工难。在企业一筹莫展之际,当地村民徐云龙主动免费提供自家水井,村“两委”迅速组织铺设管道,仅一周便彻底解决企业用水难题。用水困难解决后,林地流转又产生了争议。近2000亩林地涉及200余户村民,产权相对分散、村民意见不一,少数还因历史界线纠纷僵持不下。林地流转本就是“双赢”,因此既不能让投资者觉得含糊,也不能让村民觉得吃亏。台子水村的村干部开启“白+黑”工作模式,逐户沟通协调。针对权属争议地块,提出“搁置争议、问题先解”,围绕林地面积口径不一,逐地块丈量面积、核对台账,避免因数据争议影响项目推进,赢得了企业与村民的双重信任。
“项目不是外人的,是全村人的致富希望。”郭文军的这句话,让村民们对项目充满期待,也让纪艳雪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奋斗”的温暖。问题逐个击破,项目快速推进。2025年6月,全面启动灵芝种植,9月份首批灵芝喜获丰收。
如今,台子水村近2000亩个人林地,以每亩100元的标准流转给企业,带动214户村民年均增收1000元左右,让村民获得稳定租金。同时,带动20余人长期从事管护、采集等作业,人均增收2万元,让大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曾经依赖玉米、中草药种植和散养牛羊的村庄,如今依托灵芝产业实现了“生态变现”。
“没有郭书记修的那段台阶,就没有今天的灵芝基地。”纪艳雪感慨道,这条台阶既是暖心台阶,也是致富台阶,一份淳朴的诚意激活了一片山林。
台子水村迎来的,不仅是一个灵芝种植项目,更找到一条“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同样,台子水村的蜕变,也是围场借绿生金、二次创业唤醒“沉睡山林”的一个生动缩影,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实。(栾天、张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