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传媒学院:探寻“校园英雄”诞生的密码

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如何通过教育实践引导青年学子在关键时刻展现责任担当?近年来,河北传媒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弘扬榜样引领作用,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堪当大任的一代。这一育人成效的背后,是高校将价值引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益探索。
勇救落水者:从个体善举看教育底色
近日,在夜幕笼罩下的河北传媒学院鹿泉校区杜北桥附近,艺术体育学院大一学生赖炜桢、程祥阳在锻炼返回途中,听到一声声急切的呼救声。循声望去,一名男子在湍急的河水中苦苦挣扎,生命危在旦夕。危急关头,持有游泳救生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赖炜桢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入湍急的河水中,迅速游向落水男子。程祥阳则在岸上凭借手中的照明工具,为水中的赖炜桢指引方向,并时刻准备协助救援。由于水流湍急、河岸湿滑,救援过程困难重重,但两人凭借着沉着冷静的心态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最终将落水者救上了岸。此时,赖炜桢和程祥阳身上已多处擦伤,但他们顾不上自己的伤痛,立即检查落水者的状况,并配合警方实施急救,确保落水者得到及时救治。这一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引发强烈反响。公众关注的不仅是00后大学生的果敢,更聚焦于高校的育人实践如何为青年成长和服务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而这恰恰揭示了教育最本真的底色:所谓“教育”,从不是书本知识的机械堆砌,而是将专业素养内化为行动能力,将社会责任外化为实践担当。
信念铸魂:系统化价值培育的浸润作用
近年来,河北传媒学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始终将信念铸魂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引擎,以系统化的精神谱系赋能学生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校园场景成为价值传导的载体,学校建设的南海湖、红船等特色景观不再是单纯的环境装饰,而是被赋予红色基因与传媒使命的精神符号;传媒文化长廊、中外历史文化长廊通过场景化构建,让学生在行走中触摸精神脉络,实现从视觉接受到价值认同的转化。
同时,学校坚持党建引领与专业教育融合,重视建构并推进党建文化的融合发展,确保育人的正确价值导向。学校组织一系列与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的活动,如传媒艺术节、石榴文化节、红歌赛、红色电影放映月等,这些活动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体验的精神仪式。学校还打造了“领航讲堂”“追光团校”等平台,建设“一院一品、一班一项”为主体的校—院—班三级德育体系,逐渐形成了以“三支力量育人才”等为代表的院系德育品牌。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模式,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学校还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系统化价值培育的浸润,激发了学生们的责任担当,每年都有一批批河传学子,或踊跃投身西部计划,立志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或携笔从军报国,成为“钢铁长城”的一员,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作出了响亮的回答,育人成效已转化为可见的社会贡献。
搭建舞台:实践育人让责任可感可行
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才能自觉增长才干、服务社会。河北传媒学院始终秉持“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把舞台搭在社会上”的办学理念,积极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服务社会。
“8+6”育人工程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学校通过整合8个学期与6个假期的教育时间框架,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将学校专业教育向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延伸,构建了“思政+专业+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们在假期里结合所学专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过去的一年,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小分队、自愿组合的专题小分队和分散进行的“回家乡、建家乡、宣传家乡”活动,自主搭建“思政+专业+N”的多彩舞台。在革命老区、英模故乡、红色教育基地和广大城镇、农村,进行党史学习、理论宣讲、国情观察、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建设、山村支教、文艺演出、作品创作等多类活动。
期间,学生们用新闻报道、摄影绘画、视频制作和微电影等方式进行纪实报道、青春风采联展等。据统计,共完成了学习心得近3万份,艺术作品4500多件,联展专栏90期。“青春助乡村”“青春河传”及音乐学院“主旋律”等12支团队分别荣获省市级“三下乡”优秀实践小分队荣誉称号;14名教师成为优秀指导教师,16名实践队员成为先进个人。这种“在做中学”的育人模式,让社会责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实践体验。
从杜北桥的救援现场到西部计划的服务岗位,从红色舞台的艺术表达到乡村振兴的一线实践,河北传媒学院的探索实践表明:青年在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不仅源于个体素养,更得益于教育者通过价值引领与实践培育,在学生心中种下的责任之种。(何守宁、赵保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资金“活水”精准滴灌 科创沃土迸发新芽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近年来,河北省金融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力有效,企业上市融资取得突破,风险防范化解稳妥推进。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河北金融工作新局面,人民网推出“金融‘活水’润燕赵 聚力‘赋能’助发展”系列报道,挖掘金融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建设、助力千企万户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中心工作的生动实践。…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