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赴骆驼湾村开展调研

日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常宝红、张彩云、冯胜刚等一行四人前往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再次深入开展系列调研活动。调研组围绕“五级”干部扶贫实践、民宿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乡村全面振兴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如何发挥带头作用、致富带头人典型案例等12个方面与龙泉关镇党委书记韩文博、副镇长曹建平、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村党支部原书记顾润金及部分村民代表进行了交流和探讨。通过与村民的交谈,调研组将党的理论送到寻常百姓家,让基层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曹建平详细介绍了骆驼湾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工作举措和创新做法。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及开发特色农副产品等,形成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文化振兴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骆驼湾小院门口,顾润金回忆到,2012年前,村里总人口608人,贫困人口428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95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79%,与今天的村美人富有着天壤之别。2017年底,骆驼湾村率先在全县整村脱贫出列。言谈中,顾润金流露出对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的感慨,骆驼湾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在村党支部活动中心,顾瑞利回顾了自己的返乡历程:自己起初在外干工程,因对家乡的牵挂主动放弃了城市发展机会,返乡投身家乡建设。骆驼湾村牢记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发动起来,寻找致富门路。今天的骆驼湾村,依托绿水青山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食用菌、高山林果、特色旅游等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太行特色的民宿和包括餐饮住宿、培训拓展、娱乐休闲在内的20多种新业态,辐射带动了全村371人就业,户均年增收2万元,早已实现了从“穷山湾”到“幸福湾”的美丽蝶变。2020年,骆驼湾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河北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培训基地”称号;2024年9月27日至29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在骆驼湾村举行,乡创市集开启乡村振兴新风潮;2024年,骆驼湾村入选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
返乡青年、村委委员唐虎谈到,返乡后自己充分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也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大力扶持,于是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回馈关爱自己的父老相亲。他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学习知识,努力工作,切实把个人事业发展与村集体发展联系起来,推动家乡发展。
村民代表、餐饮老板顾燕平也深有感触,曾经家里特别困难,早早辍学北上打工,干过搬运、餐饮等,虽然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事业,但内心深处时时牵挂着家乡的人和事,在听说家乡的变化后,毫不犹豫地带上媳妇回老家发展,在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撑起了骆驼湾餐饮接待第一站,为游客亮出了拿手绝活“羊蝎子”和媳妇擅长的“重庆烤鱼”,还因地制宜的推出了多个特色菜肴,卤制的“猪肘子”远销各地。
调研途中,曹建平多次表示,骆驼湾村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安排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热烈欢迎河北师范大学马院调研团随时到骆驼湾村调研考察,为骆驼湾村的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文旅融合等方面建言献策。
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以骆驼湾村的历史场景和脱贫成果为鲜活教材,不仅为《“穷山湾”到“幸福湾”的蝶变——骆驼湾脱贫记》教学案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建议积累了一手资料,在现场沉浸式体验中,通过案例教学、以案说理、以案佐理、以案释理,极大地赋能“概论”课程的教学,增强“概论”课程的感染力、吸引力。今后,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骆驼湾村作为教学典型案例,努力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张彩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