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487项创新成果!这家“小单位”不简单

2025年02月20日09:12 | 来源:河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487项创新成果!这家“小单位”不简单

487项创新成果!这家“小单位”不简单

——记“燕赵楷模”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

2月14日,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几位工作人员,在李宁创新工作室里交流无人机培训经验。本报记者 赵 杰摄

一个整天与线杆、铁塔和高压线打交道的“小单位”,能有什么样的业绩?

走进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探究一番,答案会令你大吃一惊。

这支只有60多人的产业工人队伍,至今已涌现出2名全国劳动模范、3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还有43人次获河北省劳模、能工巧匠等省部级荣誉。他们累计研发各类创新成果487项,其中,获国际金奖2项、国家级金奖2项、省部级奖励18项。2024年11月,该团队被授予“燕赵楷模”荣誉称号。

就是这个看似平凡的“小单位”,用他们非凡的业绩,确保着辖区线路的畅通无阻,把光明和温暖源源不断输送到千家万户。

“刀尖上跳舞”的人

“小飞人”升起、抓握进电场、缠线补缺……2月17日9时30分,衡水市冀州区小寨乡谢家庄村的一处高压杆塔附近,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班长郭连举和几位同事,正在进行带电消缺作业。

因操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带电作业在电力行业内被称为“刀尖上跳舞”。郭连举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这样的人。

110(220)千伏的高压电线、十几米的作业高度、1平方米的作业空间……这是郭连举和同事们每天面对的工作环境。

“入行之初,老师傅就告诉我们,干这行必须敢较劲、不怕苦。”郭连举说,真正接触带电作业后,他才深知老师傅的话有着怎样的意义。

虽然已过立春,但早上还有些冷。为了保持臂力和手劲,郭连举在屏蔽服内只穿了单薄的阻燃内衣,在十几米的高空,寒风一吹即透。

可到了夏天,这身衣服又变得密不透气,铁塔经过暴晒,热得烫手。每次高空作业,屏蔽服里的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下塔之后他们全身都是湿的。

这也只是一点儿小困难,高压电才是更大的考验。

“我们都体验过带电感应。”郭连举笑着说,“面对几十万伏高压电,在感应电强的地方爬塔,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手一抓塔就跟针扎似的。”

爬铁塔难,修高压电线更难,郭连举和工友们经常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常常从上午干到下午两三点,干完了才吃口饭。

干活越多,身上的伤也越多。

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高级专家程旭,已经从带电作业班转岗好几年了,可爬软梯在胳膊上留下的伤痕,手指缠电线留下的茧子,依然还在。

“有伤那是经常的,可能你刚穿上新工作服,经过一次作业,就有哪个地方挂破了。”程旭笑着说,“有人曾经这样调侃,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送电的。”

“别人这样说,咱不丢人,作为一名输电工人,活干不好,才说不过去。”程旭说。

正是他们这样一群输电人,24小时枕戈待旦,不管刮风下雪,还是烈日酷暑,每人每年巡查线路1000多公里,爬供电铁塔上百座,保障衡水高压线路连续安全运行了29年。

从工人到“工匠”

这些输电人,能吃苦、肯吃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也在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

“就说这‘小飞人’吧,其实就是我们平时用的工具,经过大家的改造提升,减少了线上作业的难度,提升了工作的安全性。”郭连举介绍。

郭连举口中的“小飞人”,学名叫作电动升降组合装置,是他和同事们将出线飞车和电动升降机组合而成的上下高压线“电梯”。

说是组合,当年为研发“小飞人”,用了7个月的时间。

那7个月里,郭连举和同事们把下班时间都贡献了出来。大家在单位院里的树与树之间吊起一段缆线反复实验,焊接、打磨、钻孔,一次次改装再推翻,“小飞人”才得以诞生。

“过去上下高压线,都是靠爬软梯,相当耗费体力,普通人爬10阶,就气喘吁吁爬不动了。新入行的工人拼尽全力爬到头,手都会没劲握不住拳,在高压线上操作就会更吃力。”郭连举介绍,有了“小飞人”,软梯基本“下岗”了。

如今,“小飞人”基本覆盖了他们工作的全域场景,以前要大量地面人员辅助配合的工作,现在两三个人就能处理,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2024年,“小飞人”获得了河北省质量管理科技成果一等奖。

这些年,在一次次的作业中,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输电人,不断思考着哪些步骤可以优化、哪些方法可以改进、哪些工具可以改良。

防振锤追回器,也是这些输电人的得意之作。

防振锤,是为了减少导线因风力扯起振动而设的装置。高压架空线路杆位较高,档距较大,当导线受到风力作用时会发生振动,防振锤时常发生位移。

“第一代追回器研制出来以后效果很好,可是随着施工工艺的改进,暴露出了新的问题。于是,后续我们又对追回器进行反复改良升级,现在追回器材质更轻、操作更简便、安全性也更高。”国网衡水供电公司项目管理中心主任王红军介绍。

王红军曾担任了14年的输电班组长,本人拥有20多项技术革新。在他看来,在一线遇到了问题,就在一线解决。

在他们研究“拔取绝缘子R型销专用钳”时,没有匹配的弹簧,加工厂觉得费事不赚钱所以不接单,他们就自己在钳工房加工改造。后来这个小工具大大提升了他们换绝缘子的效率,在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依托工作实际开展创新研发,并应用于实践。现在,这个团队发明的地线防振锤追回器、异线异物带电切除剪等设备,填补了省市技术空白;研制的“节能防振锤加固金具”于2016年全面运用于输电线路上,成为全国首创。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输电人经历着从工人到“工匠”的成长和蜕变。

自1978年成立以来,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先锋党支部标兵”“国网楷模”等称号。团队有52人在国家、省、市公司创新比赛中摘金夺银。

不断创新永不止步

在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李宁的记忆中,早些年,光是巡检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过去巡检,需要我们爬上每一座基塔,用眼睛查看线路情况。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就用望远镜、测温仪,从不同角度对塔上的不同构件进行观察。”李宁说,即便是这样,经常有很多地方观察不到或者看不清楚。

现在,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望远镜等逐渐被无人机和激光测距仪所取代,巡检的方式大不相同了。

“以前,一条100基杆塔40公里的线路,我们需要安排4名员工,一天时间才能完成巡视。现在,我们在监控中心坐在电脑前,1个人用不到1个小时,就能完成一轮快速轮巡。”李宁介绍,在无人机助力下,杆塔上的每个位置、每个构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随着输电运检技术不断升级,设备不断更新,输电人也意识到了创新需要与时俱进。

2017年,他们将创新的重点放在无人机、互联网等多项先进技术的运用上。

2017年4月,程旭报名参加了无人机培训班,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了证书。那时起,他和同事们就开始对无人机进行模块化定制研究,针对巡检等场景拓展多样化功能。

2018年,由李宁牵头的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组织了工区优秀员工,围绕工作重点,在线路运检、带电作业、无人机巡检几个方面,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工作。

他们定制的载重无人机,可以在带电作业中进行弧垂绳抛挂;借助5G技术,实现了无人机高空作业监护,提高了高空作业安全性……几年来,团队实现了13项无人机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为企业创造效益100多万元。

如今,在李宁创新工作室的荣誉墙上,贴着一代又一代输电人的业绩。橱柜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奖杯和勋章。

“其实,老师傅们将制式工具进行个性化改进,是为了能更好地干活。我们用好这些新装备、新技术,也是为了把输电运检工作做得更好。”李宁说,这些年团队的人员在不断变化,但输电人“敢为人先,勇争第一”的精神,永不会变。(记者高珊)

(责编:林福盛、方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河北省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出炉
  人民网石家庄2月18日电 (朱延生)近日,河北省商务厅、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支持汽车报废更新和汽车置换更新。 《细则》明确,活动时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
河北钢铁企业卓越级智能工厂数量居全国首位
  人民网石家庄2月14日电 (朱延生)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联合发布2024年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全国共有19家钢铁企业入选,其中河北首钢京唐“基于数智引擎的高端绿色精品板材智能工厂”、河钢唐钢“新一代冶金流程钢铁智能工厂”、河钢石钢“绿色短流程特钢智能工厂”、金鼎重工“优质线材柔性生产智能工厂”、承德建龙特殊钢“无缝钢管全息检测智能工厂”、河北钢铁沙河中关铁矿“采选全流程一体化智慧矿山”等6家智能工厂入选,钢铁行业智能工厂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 去年以来,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引进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等行业领军专家,逐企对接诊断,推进大模型赋能应用,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两化融合水平为67,高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成为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