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上技术搞加工,盐碱地有了新收成

2024年10月16日09:00 | 来源:河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上技术搞加工,盐碱地有了新收成

黄骅市后仙庄村

上技术搞加工,盐碱地有了新收成

近日航拍的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 本报记者 李东宇摄

近日航拍的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 本报记者 李东宇摄

“来,蒸面花啦!”

9月20日下午,在位于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的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黄骅面花非遗工坊生产区,该公司副总经理黄丽颖与几位工作人员开始制作面花,和面、揉面、入模、磕花,不一会儿,鱼、石榴、花朵等造型的面花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好看。”记者说。

“不光好看,还好吃呢!”黄丽颖递过一个面花说,“尝尝,麦香浓郁,软绵筋道,又香又甜。盐碱地富含矿物质,所产的麦子富含钙、钾、铁、锌等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国标,出粉率约76%,湿面筋含量超35%。”

面花是黄骅的传统面食,在沿用老肥发面等传统制作技术基础上,经过18个制作标准工序才能制成,形状有十二生肖、沧州铁狮子、桃、元宝等。过去,人们逢年过节才能吃到面花,现在随时都能吃。

“在盐碱地上种粮特别难,就是靠天吃饭。”9月20日,站在地头,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这些年,政府不断进行土地整治,粮食产量上去了,咱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盐碱地是一笔“沉睡”的耕地财富。唤醒这部分土地资源,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是亟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在这片田野上对大家说,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一项项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给这片土地带来新变化。

行走在田间小路上,记者注意到,路边有一些排盐沟渠。“挖排盐沟渠,是正在进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一项工作。”刘玉锁说,黄骅市今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他们村4800亩地在内的仙庄片区7200亩盐碱地列入其中,项目内容包括土壤改良,毛渠、斗渠、支渠清淤,新建排水泵站和水肥一体化喷灌区,预计2024年12月底建成,将大大提升土壤盐碱治理能力和抗击水旱灾害能力。

在农田一角,一个由栅栏围成的四四方方的区域格外显眼,栅栏内安装着物联网孢子捕捉仪器、物联网虫情测报灯、田间生境远程监测设备、田间小气候及土壤墒情监测仪,尽显“科技范儿”。

这是农田四情监测站,是仙庄片区盐碱地里第一个大型智慧农业监测站。“过去种田靠经验,现在种田看数据。”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于荣艳介绍,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的不同特点,利用这些设备,能对虫情、苗情、土壤墒情等进行识别监测,经大数据分析后,为小麦的施肥、灌溉、虫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的基础。

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种植业科科长杨树昌说,现在种的小麦选用了好几个抗盐碱品种,具有抗倒伏、耐旱、抗病虫害、产量高等优势。如今,黄骅市盐碱地小麦亩产基本稳定在250公斤至300公斤。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人们在耕耘中迎来新的收获。

“我们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积极发展深加工。”黄丽颖介绍,公司目前生产面花、馒头、豆包等产品,除在当地商超进行售卖,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月产值在10万元左右。他们还申请了“臻麦道”品牌,相信销售会越来越好。

后仙庄村干部群众也有新设想:一方面,积极发挥面花非遗工坊作用,延伸小麦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计划打造自己的小麦产品品牌,在村中建面粉厂,促进小麦产业化发展,大伙儿一起增收。(记者赵建、戴绍志)

(责编:方童、付兆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