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

2024年10月10日08:33 | 来源:河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

“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

——2024年全国科普日河北系列活动回眸

9月21日,2024年全国科普日河北主场系列活动启动式现场,公众体验各项科普展品,感受科技魅力。

9月21日,2024年全国科普日河北主场系列活动启动式现场,公众体验各项科普展品,感受科技魅力。

13.10%,这是2023年河北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较“十二五”末提高7.82个百分点。

数字的上扬,折射出河北省科普能力的提升。

智能驾驶模拟器来到唐山南湖公园、科普大篷车开到校门口……9月15日至25日,2024年全国科普日河北系列活动在全省各地开展,3400余场精彩纷呈的活动,进一步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的距离。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如今,河北省科普工作,正不断厚植科学土壤、筑牢创新根基。

科普处处有为、大有作为

9月17日,河北省科技馆西广场,一场“科学欢乐汇”活动正在举办。

“科学实验秀”开始了!

省科技馆辅导员吴优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走上舞台,只见她手里拿着一个桶,往里面倒入水,再加入液氮,桶里瞬间冒出白烟,将桶倒立过来,一撒手,水桶迅速冲上了天。

“哇!”台下的孩子们发出惊叹,小脸上满是兴奋和喜悦。

“液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其沸点为-196℃。”吴优说,常压下,液氮会迅速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产生大量的氮气,这些氮气在密闭容器中形成高压,推动水从容器中喷出,从而产生推力。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胆大的,还拿起吴优的道具,也想尝试做个“液氮火箭”。

空气炮、马德堡半球实验……一上午的时间,科普辅导员做了多个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们兴致高昂。

“科学原来这么有意思”“看完也想当科学家”,孩子们的心声背后,是一颗颗好奇的种子在生根发芽。

科普不仅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还在助力乡村振兴、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大有作为。

全国科普日期间,邯郸曲周县科学技术馆(农业科技馆)迎来曲周县前河东小学三年级的420名学生。学生们在老师和科普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科技馆,开展研学活动,学习农业知识。

一处院落,几间平房,曲周科技小院也是个开放的“科技馆”。

从2009年至今,科技小院已经坚持15年。大门天天开着,村民有事就进来,有时拿着苗:“老师,你看看这苗儿,是有啥问题?”有时抓只鸡:“专家,这鸡不吃食,咋弄嘛?”

问题五花八门,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不仅口头解答,还要演示给大叔大妈看,和他们商量着解决问题。

科技小院进驻以来,曲周县农民知识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小院学生曹国鑫还将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务故事写成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

拉着农民朝前奔,前不久,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核桃科技支撑专家毛向红、张建英赴元氏县前仙乡西岭底村培训核桃秋季管理技术,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立安走进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沟村,与农民分享香菇栽培管理技术知识。

搭建科普惠民“连心桥”,衡水市饶阳县县医院10余名专家来到饶阳县嘉豪福苑小区,一边义诊,一边普及健康知识;河北省健康科学学会走进井陉县赶科技大集,开展“生命安全 救在身边”应急科普志愿服务,讲解动作要领,进行示范操作,公众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应急救护技能操作过程。

截至目前,河北省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已遍地开花,科技志愿服务者注册人数持续增加,已超5.6万人。省科技志愿服务总队在各地组织活动14场,服务农户500余户。

为更多人打开科学大门

9月21日,在全国科普日河北主场活动上,唐山市第二医院院前急救科主任崔明武带来了人体模型、AED等医疗用品,现场教学心肺复苏。

“我是华北理工大学的客座教授,在学校里,听课的是几十、几百人;在网上,听众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借助互联网,崔明武找到了与年轻人对话、传播健康知识的好方法。

2019年,崔明武以“小崔老师”的名字,在网络视频平台上开通科普账号。他的讲解妙趣横生、深入浅出,迅速引起年轻人的关注,目前,粉丝量达15万人。

直面数字化浪潮,新时代科普信息化深入推进,“互联网+科普”驱动传播方式创新,让科学知识走入生活。

传播渠道更多。省科协开展千万IP创科普,动员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大学生通过科普中国、学习强国、微博、抖音、快手、知乎等平台参与活动话题,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科普创作和传播的生动局面。

科普内容更丰富。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场馆打造专题展览,带动街道社区乡村的“蚂蚁科普场馆”,发布区域科普地图,打造特色科普路线。

尽管河北省科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一些偏远地方,科普资源仍是“稀缺品”。如何补齐基层科普短板?

科普日期间,科普大篷车再次发车,跨越山水,将科学知识带到边远小城、工厂社区、乡野田间。

一辆科普大篷车,就是一座流动的科技馆。

“学生在哪里,我们就把科学教育延伸到哪里。”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科普大篷车,能够让更多人零距离感受科学魅力。

近日,邯郸市科技馆联合科普大篷车团队抵达木井乡行知小学。车一停稳,工作人员就下车忙碌起来。

校园主干道两侧,团队成员将40余件科普展品依次排开,很快,一座小型的“移动科技馆”搭建完成。

“同学们,科普大篷车来啦!”随着校长的一声吆喝,老师们迅速组织各班同学从教室里出来,聚集在刚搭好的“移动科技馆”前。

“异形齿轮”“视错觉钟”“魔镜”“磁阻尼”……科普展教模块前,孩子们按照提示操作,亲身体验科学的奇妙,再通过阅读模块展板上通俗易懂的说明,获取科学知识。

“戴上眼镜看电影,就像自己在翱翔,感觉很神奇。”观看虚拟现实的展品,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衡水,科普大篷车还来到了位于武邑县的赵桥中学,向同学们讲解可回收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垃圾的重要性;在石家庄,装载200种世界珍稀的蝴蝶标本的大篷车,为牛城乡中倾井小学的师生们送上科普大餐……

不仅是在科普日,科普大篷车早已成为河北省贯穿日常的科普服务活动。据统计,2023年,河北省10套流动科技馆共巡展20站,32套流动馆共接待参观受众80万人次,服务中小学校共计1039所。全省30辆科普大篷车巡展行程13491公里,开展活动337次,受众近20万人次,助力科普服务更均衡、更普惠。

此外,2023年,河北省新命名14个河北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推荐命名中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个。组建河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活动17场,听众近2万人。科普设施布局进一步延伸、完善,为更多人打开科学大门。

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新格局

全国科普日期间,河北省各级学会、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科技场馆等各类科普主体,市县、高校企业等基层科协组织多方联动、同向发力,积极整合力量、共享资源、开放场地、创新形式,以资源“大荟萃”,推动全民“大科普”。

9月23日,在河北地质大学主教学楼4楼的一间教室里,3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线上石家庄市20多所小学的学生一起探索古昆虫的奥秘。

河北地质大学作为特色地质院校,在普及地球科学、地质资源、生态保护等科学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科普资源。为用好学校特色资源,激发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该校在科普日前后举办了高质量科普进校园、指尖上的科普等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动。

不仅是河北地质大学,在河北,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及中小学,通过开设科学课程,培养学生们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技能,激发他们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河北大学与保定市莲池区第一实验中学举办科普研学,观看机器人如何更换工具及完成自动化作业,亲身感受智能制造魅力;石家庄市长征街小学组织师生来到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开展以“智慧城市游”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用科普助力“双减”,近年来,河北省开创京津冀青少年科技教育合作新模式,打造京津冀创客联盟河北中心,410所中小学校、近百万人次参与活动。建立省科技馆青少年科学教育中心,推进馆校合作。邯郸市科技馆与50多家学校开展了馆校合作科普活动。衡水市科协在全市49所学校开设科技社团课程。

科普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社会资源的科普潜能也在不断激发。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性电池”“这是最早的铅酸蓄电池”……前不久,承德市双滦区科协组织师生走进承德新新钒钛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钒电池展示馆,同学们聆听电池的特点及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领域的前景,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承德新新钒钛储能科技有限公司钒电池展示馆是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公益科普项目,长期免费开放,已成为科普研学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近年来,河北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科普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完善。

保定市唐县气象科普基地的科普讲解员带领孩子们参观风向风速塔、温湿百叶箱、翻斗雨量传感器等气象仪器,通过实地参观和讲解,让更多人走近气象、了解气象、关注气象;石家庄市植物园开展2024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创筑梦”联合行动,通过科普讲座、实验探究和游戏互动,介绍二氧化碳的产生及性质,呼吁大家绿色出行、节约能源……

“全国科普日河北系列活动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以科普日为代表的科普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正在加速形成。”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省科协将继续秉承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初心使命,以高质量科普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以科技创新引领河北省高质量发展。

(责编:杨文娟、方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