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牛:我把“论文”写在果园里
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第一个获得职称的农民
杨双牛:我把“论文”写在果园里
“咱那几个可以评中级职称的,记得提醒他们提前准备。”8月29日一大早,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来到村委会,嘱咐村“两委”干部为明年要参加职称评定的村民核对材料。
“这事儿记着呢,现在拿证可是咱们村的头等大事。”
村干部口中的“证”,是果树种植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很难想象,这个仅有721人的小山村,竟有169位村民评上了职称。
一个农民评职称,听起来很新鲜。这得从2010年说起。那年,邢台农业学校来岗底村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对18至59岁的农民集中进行果树工技能培训,通过评审的人可以拿到原农业部颁发的职业(果树工)技能证书。
当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已经在岗底村扎根了十几年,手把手教果农技术,还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岗底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种出来的苹果又大又红,单个最高能卖100元。不愁吃穿的村民们都瞪大了眼:“种苹果咱都是好手,拿这个‘绿本本’有啥用?”
“怎么证明你会种苹果?这证书就是国家对咱农民技术的认可,拿了证能出去教别人种苹果,还能挣更多的钱。”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双牛挨家挨户地劝说,还带头坐到了教室里,跟着老师正儿八经地学起来。没过多久,他就拿到了村里第一个职业(果树工)技能证书。
看着证书上鲜红的印章,村民们也坐不住了,争相涌入课堂。一时间,夫妻同桌、父子同桌、兄弟同桌学习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无证难上岗,持证好下田”,逐渐成了岗底人共识。2012年,岗底村上了《人民日报》,被称为“全国农民‘持证下田’第一村”。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不少外村的种植户来“取经”,请岗底村的“果树专家”去做技术指导。杨双牛便招呼着村里有职称的乡亲,一起外出靠“证”挣钱。“职称证书就是出去打工的‘金名片’。对方一看咱是有职称的,都高看一眼。推广新技术时,他们也更信服。”杨双牛说,有了职称证,果农每天的劳务费高出了将近100元。尽管劳务费高,但每到果树管理节点,持证果农仍然非常抢手。靠着这张证,全村果农每年的技术服务收入就有150多万元。
不仅学技术,还研究新技术。如今,岗底人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果园里”。(记者彭文君、黄雨晗)
数字链接
今年以来河北省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2477人
不受学历、专业限制,还有现金奖励、政策扶持,河北省开展的农民职称评定,提高了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乡村全面振兴壮大人才队伍。
自2022年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头雁”项目以来,河北省已培育了20个专题班次1700名“头雁”。2024年河北省将培育1000名“头雁”,进一步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在现代农业人才振兴方面,河北省加强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43个。今年以来全省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2477人。(纵览新闻记者高小茹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