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馆陶:探索“143”资助育人体系助推精准资助工作

“办理助学贷款,需要您带着孩子,拿着孩子的大学入取通知书和身份证,还有您的身份证,到县教育体育局资助中心现场办理。”近日,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教育体育局资助中心的资助服务热线电话响起,资助中心工作人员为家长解答了相关问题。
近年来,馆陶县把资助育人工作作为育人工程、民生工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应助尽助、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初步探索形成了“143”资助育人质量体系,“1”即着力打造一个资助服务平台,“4”即全力推进“四立四进四送”暖心工程,“3”即聚力健全“三精准”资助工作机制。
资助有温度。馆陶县积极推进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用数据跑腿代替学生跑腿,形成资助数字档案,打造了馆陶县学生资助服务平台,让资助更加精准化、便捷化、透明化、公开化,全面提升学生资助服务水平,进一步织密扎牢学生资助保障网,切切实实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同时在平台上开通了资助服务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及家长的咨询。
“平台可以一键查询个人受资助情况清单,一键预约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等服务,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资助服务平台,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学生家长随时了解资助工作动态,精准把握资助政策。”馆陶县教育体育局资助中心主任王金华说。
“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标准是每生每年500元—1000元。”今年5月底开始,馆陶县组织“资助政策宣传进乡村”活动,志愿者走进乡村集市,通过设置咨询服务台、悬挂条幅、发放政策宣传手册及明白纸、面对面讲解等形式,面向群众宣传各学段资助政策。
据了解,该活动足迹遍布该县八个乡镇,200余个行政村,魏僧寨集、柴堡集、张官寨集、房寨集、南拐渠集、寿山寺集等17个集市,招募志愿者50余名,接受群众咨询万余人次,发放政策宣传手册及明白纸8000余份。
“通过立足校园、集市、街道社区、家访四个主阵地,开展‘进校园、课堂,进乡村集市,进街道社区,进学生家中’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资助政策、送温暖关爱、送心理疏导、送学习指导。”王金华说。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馆陶县充分利用开学初、毕业前、乡村集市、庙会、放学时、节假日等不同时间段,面向不同受众群体,全力推进“四立四进四送”暖心工程,打好资助宣传工作“组合拳”,扎扎实实为学生、家长和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把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春季学期残疾家庭学生审核台账,受资助学生254人。”今年春季学期初,馆陶县教育体育局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张启宾持全县拟受资助学生台账与该县残联数据库逐一进行比对。
“有15名学生,家长残疾证已注销,需要再次让老师进行摸排。”馆陶县残联残疾证办理中心闫兆阳回复说。
该县建立了教育体育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残联和四类家庭子女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进行数据库和学籍信息系统数据比对,确保不漏一人,应助尽助。同时,及时查询学生资助子系统,对系统中标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一查对核实,全部按政策资助到位。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是一项体现教育公平的工程,更是一项严肃的工程,决不允许出现自我主义、懒惰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兼顾‘六要’,即宣传要广泛,摸底要全面,走访要到户,资助要合规,档案要齐全,舆情要防范。”在2024年春季学期学生资助工作安排部署暨资助业务培训会中馆陶县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庆福说。
馆陶县把2024年确定为“困难学生评审认定规范年”,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审认定上对学校严要求,强规范,构建起“学校管理员一级培训+学校班主任二级培训”的培训体系,精准识别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人员保障。
该县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2024年巩固提升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通知》《2024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关于开展“感恩资助·红心向党”资助育人系列主题活动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为全县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据统计,今年春季,该县共减免、补助资金1026万元,受益学生13928人。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社会公平。下一步,馆陶县将始终秉持“摸准底数、精准施策、强化育人”的发展思路,实现精准资助和拓展育人功能并重,用心用力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郭江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