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河北易县:送文化种文化 激活文化服务“一池春水”

2024年08月20日22:47 |
小字号

8月18日,在河北易县东韩村村民活动中心,村民们正利用闲暇时间排练、演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拾幡古乐”。其古朴、高亢、婉转的音律,带着人们穿越时代,仿佛置身于数百年前的时空。

河北易县东韩村村民活动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拾幡古乐”演奏艺人们正在排练。 易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河北易县东韩村村民活动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拾幡古乐”演奏艺人们正在排练。 易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厚植文化根脉,夯实文化基础,创新服务形式。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近年来,易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村民文化广场、农村书屋等阵地为依托,积极组建“新时代”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农村广场舞“点亮”了群众“夜”生活。该县通过持续开展的多彩文化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品牌影响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送文化

戏曲文化进校园 传承文化绽芳华

在易县文艺界,活跃着一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他们发扬“文化轻骑兵”作用,把优质的艺术作品送到基层,送到群众中间。

6月6日,易县第十届端午诗会中,文艺爱好者为群众朗诵《易水颂屈原》。 易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6月6日,易县第十届端午诗会中,文艺爱好者为群众朗诵《易水颂屈原》。 易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6月6日晚,“‘双争’有我·书香河北”“致敬祖国·辉耀未来”易县端午诗会活动在燕都古城举办,这是易县连续举办的第十届端午诗会。纪念传统节日、赞美家乡、倡导移风易俗等板块,由易县作协本土诗人创作,40余名本土文艺爱好者倾情诵读《易水颂屈原》《永恒的太阳》《中文之美》等15个作品,让群众欣赏到配乐诗朗诵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引领着易县本土诗歌不断走向繁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易县作家协会主席李文通说,《新人新村新风尚》《母亲教的老规矩》《诗意易县》这些原创作品以群诵、独诵、情景诵读的形式展现,或慷慨激昂或深情动听。让观众领略到本土文学作品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让群众精神“富”起来,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进乡村、景区、社区、军营,每年300余场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四季村晚”“大家唱、大家跳、大家读”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打通了引导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娴熟的表演、韵味十足的唱腔。”7月12日,暑期返回家乡的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易县独乐乡寨头村赵敏希观看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巡演后说,“平时我也爱好文艺,今天在家门口欣赏到这么精彩的演出,希望老师们能多到我们山乡巡演,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种文化

“文化大餐”种出群众“幸福感”

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原则,传承、发展优秀戏曲文化。今年以来,易县通过将老艺人请进校园讲解戏曲知识、学习戏曲表演的手势、步法等方式,已辐射城区、乡镇校园师生3万余人次。以易县大龙华中心小学、尉都中心小学两所学校为例,两所中心小学将当地戏剧资源——河北梆子和哈哈腔引入校园,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兴趣,在孩子们心中栽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唱、念、做、打的表演,特别精彩。我也掌握了戏曲表演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后我也有机会登上舞台和老师们一起表演。”易县尉都中心小学戏曲社团学生王子萱说。

易县尉都中心小学师生在排练河北梆子《全景易州美如画》。易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易县尉都中心小学师生在排练河北梆子《全景易州美如画》。易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易县教育部门还编写了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戏曲入门》,将戏曲教育贯穿于音体美课程,并结合地域特色先后创作了京剧《西陵赞》、河北梆子《全景易州美如画》,相关做法得到上级教育部门认可并予以推广。

易县现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4项、市级非遗42项、县级非遗93项。该县通过培育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以展览、讲解、沉浸式体验拉近青年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在感知中了解“非遗”文化。

“同学们,这方易水砚纹饰看上去非常精美,对不对?这是受到咱们燕国都城大门上的门环启发,工匠们将燕文化与易水砚制作相结合,秉承古法制作技艺的同时又不断创新的结晶。”近期,国家级非遗“易水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邹天然围绕“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易县职教中心与学生互动时说,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理念的巧妙结合,让非遗文化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呈现,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

易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明月介绍说,在场地完善、艺术指导上下功夫的同时,该县鼓励文化单位与乡村基层“结对子、种文化”,把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送到群众家门口。(万旭、冯建华

来源:易县县委宣传部

(责编:杨文娟、刘师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