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发展,专家这样说

2024年06月27日08:59 | 来源:河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发展,专家这样说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6月13日至14日,在秦皇岛举办的2024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座谈会上,京津冀三地政府参事室组织参事、专家聚焦推进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攻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产业链协同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建言献策,助力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让京津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中医药显现出独特优势。

在北京市政府参事、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屠鹏飞看来,京津冀地区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教育、科研和医疗资源丰富且雄厚;中药材资源丰富,区域内有我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安国;中药产业基础雄厚,汇聚了中国中药、同仁堂、以岭药业等一大批中药领域知名企业。

如何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屠鹏飞建议,发挥京津冀中医药综合优势,构建京津冀一体化中药材和饮片供给体系,并以安国药市为基础,打造京津冀中药材和饮片网上交易系统。成立京津冀中药创新药物研发联盟,挖掘医院制剂和临床验方,联合研发一批疗效独特的中药新药,积极推进名优中成药的深入研究和二次开发,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中医药创新高地,实现京津冀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政府参事李璞表示,中医药产业是一个需求旺盛、发展迅猛的产业,已经由制药治疗为主向康复护理、保健预防等大健康领域拓展。但目前河北“中医药+大健康”融合发展的广度深度尚有待提升,如中医药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格局还有待提升完善,专业水平高、规模大的中医药融合主体有待培育等。

李璞认为,河北应发挥内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中医药+大健康”融合发展。抢抓京津冀庞大老龄人口及环京养老的需求机遇,释放中医药的多元价值,在“中医药+康复”“中医药+护理”“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养老”等方面求突破,推进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河北应着力培育一批实力强、活力旺的“冀药”品牌,破解经营主体“小弱散”难题,成立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中医药成果加速转化。

提升京津冀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业集群实力

生物医药产业链是京津冀协同培育的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树文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已经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医药服务、BT+IT(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全产业模块和“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检测审批—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的全产业流程。

今年4月28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签订共建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三地将共同推进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提升京津冀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业集群整体实力。

对此,天津市政府参事杨茂荣建议,三地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依托北京生物医药科创优势以及津冀产业资源基础,合作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依托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图谱,发挥三地高校及科研机构创新优势,协同实施卡点攻关,实现技术研发在京、创新应用和产业转化在津冀。

“三地应继续重点打造以北京为产业轴心,天津、河北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强化产业链协作分工。”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田学斌认为,北京应放大医药企业总部、创新研发、市场准入、营销策划等优势,为天津、河北提供领先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天津和河北借助现有集群发展中试放大、生产制造、仓储贸易等业务,其中河北省应积极挖掘项目特色,差别化发展与京津生物医药不同的产品。

天津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金鹿建议,进一步发挥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效能,探索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研究子项,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供需对接清单机制,汇集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等资源,绘制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概念验证—中试服务—孵化载体—产业园区”全景图,服务科研团队和成果需求企业“按图索骥”。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河北省政府参事、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宋水山建议,通过学科布局、培养路径、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优化,改进专业教学模式,打造高质量生物医药创新人才梯队。加大对兼具医学、药学、信息技术、商业等背景的复合型研究和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建立委托代培关系,拓宽企业招工渠道。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席卷而来,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缺乏高质量的深度应用,生成式AI语料不足,尚未有人工智能专病、专项任务语料库标准及分级标准。

对此,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王杉建议,京津冀以培养一个专业医生的路径来建立人工智能专病语料库,从而培育医疗专病领域真正可用的人工智能。三地应积极出台促进人工智能专病与专项任务语料库建设的新基建政策,立项研制符合京津冀特色的人工智能专病与专项任务语料库标准及分级标准,促进各医疗机构、学科的语料库建设,促进政府主导的公共语料库建设,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发展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田学斌建议,京津冀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在线数字化平台,各产业园区通过创新资源的虚拟集聚,实现区域内资源实时共享,帮助园区内企业提升创新效能,降低创新成本。同时,构建有效支持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打造全国性生物医药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与园区。

与会人员认为,三地还应积极探索智能化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园区运营与企业孵化总监沈亚文建议,依托京津冀区域内三级医院等,推动医疗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加快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医学诊断和医学影像应用。京津冀科研资源应聚焦“AI+新药研发”和“AI+医疗器械”两大核心领域,推动智能医疗场景化试点应用,探索AI赋能医疗行业新途径。(记者米彦泽)

(责编:方童、付兆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