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围场:扎“黄土地”传“云上音” 六进宣讲在身边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望海楼’吗?”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罕坝沉浸式体验馆,县委党校教师冯玉杰和围场县第一小学的孩子们分享着塞罕坝的“那些事儿”,说起“望海楼”,孩子们激动地滔滔不绝,“夫妻楼”“地窨子”“马架子”……这些独属于塞罕坝精神的记忆碎片现已成为学生们故事的主角。
围场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蒲公英”宣讲队的作用,通过“文艺+”“理论+”“融合+”等形式的挖掘与传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塞罕坝精神”等为主题,积极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六进”宣讲活动1270余场次,受众20万人次。
“理论+”宣讲,筑牢思想根基。“山上的林子能卖空气。种好树、守好林,多存点‘绿色银行’的积蓄,自己活着轻松,子孙跟着收益。”参加完“双碳”宣讲活动后,该县元宝栈乡村民王树俊“复盘”着新知识,他颇有感触,“现在这专家都免费到家上课,想不进步都不行!”
据介绍,围场创新建立了“三个三”下基层调研帮扶机制,利用每周三的乡村振兴走访日和宣传日,党员干部深入到机关、乡镇(村)、学校、企业、广场、田间地头等地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目前,围场已编印宣讲资料60期,共2.7万份,各级党组织书记深入基层开展宣讲近2.1万场次,受众人数约30万人次。
“文艺+”宣讲,创新载体形式。围场整合多重资源、优化宣讲队伍,打造了63支“乌兰牧骑”式宣讲队,349支木兰志愿服务宣讲小分队,开展皮影下乡、戏曲下乡、文化下乡、彩色周末等演出500余场,利用节假日深入街道胡同、广场公园等生产生活现场进行文艺表演,宣讲队结合互联网传播形式,创新创作短视频、歌曲MV等,用“百姓视角”来“翻译”理论、农业、科技、卫生等知识,用“百姓故事”弘扬典型,让每场理论宣讲都扬正气、接地气、聚人气。
“融合+”宣讲 全方位浸润心田。围场红色资源丰富,但如何将红色资源“点”串联成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线”,这是围场宣讲融合的关键所在。围场精心建设塞罕坝沉浸式体验馆、塞罕坝精神星空影院、塞罕坝精神活动中心等主题场所,举办了“塞罕坝精神宣讲故事汇”,一件件实物复原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务林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干部、群众能近距离地感受“塞罕坝精神”的内涵,把传统单一的宣讲学习变成了“体验式”感悟和“流动式”分享。
一直以来,围场始终坚持在宣讲形式上求创新,在宣讲载体上求丰富,在宣讲格局上求突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强县美丽围场贡献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许丰、张丹)
来源:围场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