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河北:让大众“解锁”更多非遗新生活

2022年06月17日09:07 | 来源:河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让大众“解锁”更多非遗新生活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北省推出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活动

让大众“解锁”更多非遗新生活

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暨河北非遗·老字号购物节,在河北博物院举办。图为京东大鼓展示表演。河北日报通讯员 王 建摄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中非遗活动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数量多,如何使传统非遗连接现代生活?伴随非遗的生活化、大众化,非遗传承传播面临哪些新挑战?就此,记者采访了河北省非遗传承人、相关部门负责人。

非遗保护需要全民参与

非遗展演、非遗文创、非遗衍生品展示、非遗互动体验……6月11日在河北博物院举办的2022年“乐享河北 非遗会客厅”系列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暨河北非遗·老字号购物节,吸引了众多观众。此外,全省各地开展的“非遗购物节”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让非遗好物火热“出圈”,受到大众关注。

“有些非遗只听说过,却没见过,比如刚才演出的深泽坠子戏和南花园民间戏法,我都是第一次看到。”在河北博物院活动现场,石家庄市民刘女士表示,她在展厅里待了一上午,看展演、体验剪纸制作后感觉自己对河北非遗的认知不断“扩容”。这样的体验也让她对河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怀敬意和自豪。

让非遗走进生活、走进大众有着特殊意义。因为没有受众的非遗,注定不能长久传承。因此,形成非遗保护的全民共识更显重要。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河北省不断推动河北非遗购物节、河北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遗工坊体系建设、非遗产品创意研发营销等工作,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展示、传习培养等活动,丰富着大众的非遗知识,加深了他们对非遗的情感认同。

“经过多年工作,大众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我们所传承的各类非遗项目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所积淀的文化瑰宝。”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雪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特点之一是全民参与,未来的工作也将继续突出人民群众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参与保护传承、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

“潮”起来才能更好连接现代生活

时尚手机壳、舒适床品、旅游商品……此次非遗购物节上,众多“潮”起来的非遗“破圈”走进大众视野,让我们看到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入百姓日常生活,非遗资源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中,迸发出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就是古为今用,在守正中创新,使其走进百姓生活。”张雪芳表示,非遗拥有悠久的历史,蕴含厚重的文化气息,这是其内在的神韵之美。然而,非遗并非一成不变的,从古至今始终随着百姓的生产生活实践发生着缓慢的变化。新时代非遗的创新,应该既保留文化内涵,又增添时代色彩。

在河北省各地开展的“非遗购物节”上,非遗的变化随处可见。在廊坊,以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主展区的2022廊坊“非遗购物节”数字展示,吸引大量观众目光。720°VR全景展示当地50余个非遗项目200余件独具匠心的精美作品,搭配图片、讲解等形式,一个动静结合、视听融合、交互沉浸式的非遗空间呈现眼前,让大众有了认识非遗的全新视角。

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汁原味”的“原村”老土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近年来通过开发不同系列的产品,成功走进消费者家中。此次“非遗购物节”期间,主办方推出“云探店”,主持人线上带领网友走进原村土布博物馆,探寻一块山村土布走上国际时装秀场背后的故事,让百姓感受到非遗的无尽魅力。

“非遗+数字”“非遗+文创”“非遗+文旅”……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潮”起来的非遗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是大众对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青年非遗传承人是“火种”传递者

在河北博物院活动现场,有一对传承人父子搭档。父亲郭燕清是省级非遗项目南花园民间戏法代表性传承人,儿子郭文会是父亲的演出“助理”。

“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戏法我基本都会。”协助父亲完成“五彩缤纷”节目表演的郭文会略带腼腆地说。与舞台上风趣幽默、侃侃而谈的父亲相比,郭文会显得内敛沉稳。被问及是否会接力这门技艺时,“他心里已经放不下这门老技艺了。”父亲道出了儿子的想法。这两年,郭燕清经常去石家庄市市庄路省文联文艺展示中心杂技家协会展室,为有兴趣了解戏法的人讲述南花园戏法的由来与发展。平时,郭燕清对自己带的两名徒弟和儿子悉心指导,为非遗传承培育新生力量。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他也将戏法带进校园,就像自己小时候喜爱看戏法一样,从兴趣入手、从简单的玩法教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民间文化艺术。深泽坠子戏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稀有地方剧种之一,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深泽坠子戏代表性传承人崔彦生看来,传承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近年来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让他看到了传承的希望。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石家庄市深泽县马里中心学校榜上有名,该校的传承项目就是深泽坠子戏。“深泽坠子戏进校园,老师、学生、家长从开始的不接受,到接受,再到主动找到教戏的老师要求学习,这样的转变用了三年。”崔彦生对记者说。

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以往仅在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模式显得单一。推动非遗纳入教育体系,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张雪芳表示,未来河北省将推动非遗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培养方式。对于条件具备的项目,通过现代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青年传承人。(记者曹铮)

(责编:张晓博、付兆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
  • 常怀"赶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 探馆vlog:走进保定博物馆、美术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