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提灯人(报告文学)

李春雷

2020年03月28日10:59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深夜提灯人(报告文学)

生活中的张明轩是个幽默的“90后”

张明轩在武汉战疫一线

怀抱纪念证书的张明轩 本版图片由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提供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国参战官兵死亡率一度高达42%。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后,经过认真的战地护理,伤病员死亡率竟然降至2.2%。由于南丁格尔每个夜晚都手执风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南丁格尔,由此成为人类护士的形象代表!

在人们的印象中,护士向来是温柔细腻的女生专利。“粗枝大叶”的男子汉们,似乎不太适宜,就好比张飞绣花。的确,这个洁白的世界里,多有红颜,极少丁壮。

张明轩,就是一位武汉战疫中的男护士!来自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深夜提灯人”。

“提灯男神”

1991年6月,张明轩出生于石家庄市行唐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12年从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考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先后在心脏外科、院前急救中心、重症医学科担任护士。

人们印象中的护士形象,大多是头戴燕尾帽、身着白大褂的女性。据2019年9月8日《楚天都市报》的报道:武昌理工学院护理学院已有20年办学史,入读者曾是清一色的女生,这一两年来,选择读护理的男生渐渐变多:2018年23人,2019年46人,占比约13.7%……

的确,中国的护士群体,90%以上是女性。她们温柔、善良、细心,天生具有一种圣洁的母爱。但在这个女性为主的世界里,男士也顶半边天啊。况且,这个领域的某些工作,更适合男性担当。事实上,很多环节,男性体力更好、耐力更久,尤其在辅助治疗时,手法更精妙、判断更精准。所以,在近些年的护理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男护士,更加坚实和丰满了这个神圣世界。

张明轩为什么要当护士呢?也许因为家庭贫困无可选择,也许因为无法言说的种种因缘。但无论怎样,当他选择护士这个专业,面对南丁格尔像宣誓之后,便这么一路走来了。经历多次身心燃烧,他的思想愈发地变得单纯、坚定,从而也更加圣洁了。

和许许多多的男孩子一样,张明轩心底充盈着浪漫情怀,有着多种多样的爱好和梦想。要说,这原本就是无可厚非的,哪个年轻人不是这样呢?

然而,如果在这种“泛爱”的同时,再有一种专注、一种追求、一种担承,是不是更好呢?特别是从自己的职业出发。张明轩就做到了兴趣“泛爱”与职业“专爱”的完美结合。

他已经认定,这就是他的人生,这就是他的生命,这就是他的未来。

现在,未来已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他,就这样心怀忐忑却又义无反顾地走到了中国武汉抗疫最前线、最艰苦的危重症病房!

武汉燃起的这场意外“疫”火,使他的生命,有了一次赤红的燃烧、锤炼和涅槃……

深夜请战

岁月如水,波澜不惊。

张明轩命运的小船顺水漂流,浪漫而恬淡,而这一切,很快被打破。

2019年9月,儿子出生了。从此,时光像被按下了快进键,陡然提速。

又是一年将尽,不觉已是春节。

4个月的儿子虎头虎脑,煞是可爱。这位新上任的爸爸,总是情不自禁地摸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妻子见他“得意忘形”的模样,高兴地“嗔怪”:已经是当爹的人了,还像个孩子。

张明轩静下心来一想,是啊,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了,是应该有所出息了。

年关已至,新冠病毒来犯。凝眸武汉,举世震惊!确诊患者与日俱增,全国民众心急如焚。出于职业本能,张明轩敏锐地意识到,那里肯定需要大量医务人员。

此时,他心中怦然震颤,自己已近而立之年。

古人说,三十而立。立是什么?立就是独立,就是担当,就是不能再让父母担心,就是要让领导同事放心,就是要为社会有所贡献。对照这些,自己还不够成熟啊。想到这里,他突然深深地自责起来,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冲动:我要上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就在张明轩的家乡行唐一带的战地医院工作,去世后也埋葬在那里。儿时,张明轩就崇敬白求恩,学医之后,更是景仰有加。张明轩也曾有过冲动,学习白求恩,现在,不就是最好的机会吗?

于是,那几天,他同妻子和岳父母谈起疫情,或是给老家父母打电话时,总是有意谈论这方面的话题。国家有难,正是有志男儿大显身手的时候,同事们都在秘密商议着,报名去武汉……

他不动声色的渗透工作刚刚开始,“集结号”骤然吹响。大年初一值夜班的时候,医院通知说,省里将组织医疗队支援武汉,自愿报名。

虽然已有打算,还是心里犹豫。

妻子是一名儿科护士,即将休完产假返岗。此时如果自己离家远行,又前途未卜,想想襁褓中的儿子,实在于心不忍。

旋即,他又骂自己懦弱、软蛋、胆小鬼。于是,连夜写下了“请战书”。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首批小分队队长、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张征让他与家人沟通后,再慎重考虑……

早晨下班回家,妻子得知此事,沉默不语,眼中泪花晶莹。

中午,张征发来通知:下午两点半,集结出发!

放下电话,他默默地看看妻子。这个瘦弱的女人,泪流满面,却已开始为他收拾行装……

武汉战疫

大年初三凌晨4时,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

硕大的武昌火车站广场上,空无一人,只有迎接医疗队的公交车孤寂地趴在一旁,上面贴着一张写有“武汉加油”字样的白纸。

医疗队还未来得及休整,由国家卫健委专家亲自授课的培训便开始了。

培训内容除了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凶恶嘴脸和防护要诀,专家还着重宣讲了医护人员的紧急自救措施,比如防护服意外破损怎么办,为患者穿刺时扎伤自己怎么办等。

张明轩边听边记,却又感觉有些滑稽:身为医护人员,如果为患者穿刺时出现扎伤自己的脑残级失误,岂不让人笑喷?还是专业护士?

……

第二天早晨8时,张明轩在武汉市第七医院危重症病房正式上岗。病房里原有6张床位,随即增至12张,而后15张。其中14名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而且有10名需要俯卧位通气,还有3台血滤机24小时紧张运行……

每位护士分管2至3名危重病人。工作强度让人望而生畏,而困难,更是超乎想象!进入病房不久,护目镜镜片悄然起雾,像冬天里结雾的车玻璃,让人两眼朦胧。

为患者输液或采血穿刺,眼睛看不清楚,用手触摸又没有感觉,而患者重度昏迷,也不可能配合。张明轩摸摸索索,试试探探,正要进针,不放心,再次用手探摸,进针位置竟然是自己的左手。

天啊,他不由地倒吸一口凉气。培训课上专家所言,绝非玩笑!

万般无奈之际,他发现护目镜镜片上的水珠,正亮晶晶地映射着灯光。水珠不是会产生凸透镜的效果吗?把目光集中到一个较大的水珠上,说不定还能把聚焦点放大,看得更清楚呢。

他立即俯身。然而,水珠太小了,光线散射,眼前只是麻麻乱乱的一团。身体前倾,护目镜几乎贴在了患者的手腕上。

此时,一个芝麻粒儿大小的暗青色斑点,映现在了水珠上。他屏气凝神,小心试探,慢慢进针……

奇迹出现了,他竟然一次性穿刺成功!

脑袋“消毒”

夜晚下班后回到驻地,张明轩想想白天的操作,不禁后怕。

患者众多,每天输液、抽血、抽血气,一遍遍穿刺,不会总是那样幸运吧?

他立即用手机上网,搜索护目镜防雾办法。佩戴护目镜之前,在镜片内侧涂抹皂液,简便可行。第二天进行实验,效果差强人意。

后来他又试用沐浴液、洗发水、洗手液,都不理想。这时,他忽然想到了剃须泡沫,随后如法炮制,效果明显。可是,三两个小时之后,热汗蒸腾,仍然失效。

年轻人总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呢。护目镜镜片再次结雾后,他把脑袋伸到紫外线消毒机的风口下,模拟冬季汽车玻璃除雾法。

竟然奇效!真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从此以后,病房里经常会看到这样怪异的场面:医护人员伸着脑袋,在消毒机前“消毒”。您休要笑话,这不是在消毒,而是在除雾!

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肺部插管后痰液和其他分泌物增多,会引发呛咳,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和飞沫,从而导致病毒扩散。必须定时为患者吸痰,吸痰后要对痰液进行采样,留置标本。

呼吸机与吸痰器是通过软管相连的密闭系统,所以痰液采样时,必须将吸痰管断开,不仅操作程序烦琐,而且还会致使气溶胶溢出,病毒扩散风险大大增加。

能不能使吸痰器与痰液标本留置装置直接密闭连接呢?

这,无疑是医护人员亟待解决却又难以攻破的一道顽固壁垒!

张明轩细细观察,暗自琢磨。注射器、输液器、留置针、医用胶带、一次性医用导管等常用器材,他逐一研究,但无一可用。最终,他意外地发现了医用玻璃接头和负压吸引软管。

对吸痰器和标本留置装置进行简单改装,然后用玻璃接头和负压吸引软管进行密闭连接。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竟然有效攻克了这一难题。

同事和科室领导见状,大加赞赏,认为这项技术完全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张明轩淡淡一笑,随即将成果在微信群里公开。

而后,这项技术从武汉市第七医院出发,飞遍了武汉市全部的危重症病房。

只是,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发明人竟然是一位“提灯男神”。

密码公开了,“专利”失效了,但整个前线重症医疗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感谢纸尿裤

重症病室护理实施6小时工作制,即每天轮岗6个小时,但实际时间,远远不止。

新冠病毒传播,多以气溶胶为载体,悬浮空中,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无孔不入。因此,上岗前后的防护,异常关键,项目繁多。比如,他们最重要的铠甲——全套防护装备,包括两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帽、护目镜、两层橡胶手套、连体防护服、高腰鞋套等。仅仅穿戴,就需要十分钟。

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这里,可以说,穿衣容易脱衣难!

由于沉浸危重症病房6个小时,浑身沾满亿万病毒。出来之后,必须进行最严格消毒,而且脱下防护装备耗时冗长、程序烦琐——

首先,个人防护装备外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要进行擦拭消毒,其次消毒外层手套,然后依次脱下高腰鞋套,消毒外层手套;摘防护面罩、护目镜,消毒外层手套;解开防护服粘胶,消毒外层手套;脱外层手套,消毒内层手套;脱防护服,消毒内层手套;脱内层手套,手消毒,更换新的内层手套;摘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工作帽,消毒内层手套;消毒并更换工作鞋,消毒内层手套;脱内层手套,手消毒;脱工作服,洗手,手消毒……

最后,依次进入三个沐浴间,分别洗消。

整个卸装过程,至少需要50分钟。

这是烦琐吗?这是浪费吗?这是形式主义吗?

不是,绝对不是!

这是人类现代医学科技最简化、最有效、最精准、最省时的消毒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护人员的相对安全。

正是因为进入危重症病房如此艰难,更重要的是,防护服只能一次性使用且价值不菲,所以医护人员一旦进入病房,必须完工,才能撤离。

现在,问题出来了:在病房期间的排泄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可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啊。于是,纸尿裤隆重出场了!

纸尿裤,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航天领域,目的是解决航天员尿急问题,后来引入现实生活。但,后来大多作为婴儿专用。

张明轩过去负责的重症护理,大多是常规环境。虽然某些危重病人大小便失禁,需要使用,却也常有家属帮助。但今天,把纸尿裤与自己联系起来,真是炸裂三观。

29岁,身体健壮,一个生猛的大男人啊。

队长张征劝他,若不穿纸尿裤,至少要连续禁水绝食18个小时,对脾胃有损。即使不吃不喝,如果闹肚子呢?你还是穿上吧,有备无患,免得尴尬啊。

张明轩仍是犹犹豫豫,给妻子发微信,征求意见。妻子也是一位重症护理护士,虽然也没有类似经验,但经过综合考虑后,还是做出慎重决定——“穿!!!!!!”

妻子回复内容的字数,只有一个,而感叹号,却多达六枚,像六个小辣椒,像六根大钢钉。

就这样,他红着脸,平生第一次穿上了纸尿裤。

由于心理和身体压力巨大,特别是生活节奏变化剧烈,生物钟还是出现了错乱。

开始,他严格遵守规定,提前禁水禁食。果然,一连几天,没有尿意。纸尿裤没有派上用场,白白受了委屈。

但几天过后,内分泌波段出现起伏,时时有尿意。张征劝他,既然穿着纸尿裤,那就用一用嘛,不要憋坏了身体。

婴幼儿无知无识,可以随时解决。可是,成年人站在人前,怎么能尿出来呢?

那一次,实在受不住,却又尿不出。怎么办呢?他走到墙角,闭上眼,经过两分钟酝酿,终于大河奔流。

这是他记忆中,第一次“尿裤子”。张明轩说,他可以跟子孙辈们流着泪笑谈一辈子了:必须感谢纸尿裤!

与死神拔河

对于医学护理的重要性,我们多数人或许只是一知半解。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护理更科学、更专业、更精准,能够极大地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具体数字,“度娘”不知。询问一位医学界资深专家,他凿凿断言,当在25%以上。

我们只需看一看张明轩所在危重症病房的护理场景,便可管窥全貌。

所谓重症患者,即病危患者,多数处于重度昏迷状态,长时间同一姿势卧床,极易引发血流不畅和压疮,因此必须定时为其翻身。由于患者身上装有氧气管、吸痰管、鼻饲管、输液管、导尿管、生命体征监测仪线路等管线,为其翻身前后必须妥善整理,仔细检查,确保正常。接着要为患者拍背,以防引发坠积性肺炎而导致病情恶化,同时还要进行吸痰……所以,为患者翻身护理,必须多人通力协作。

张明轩与同事为15名患者翻一次身,需要一个多小时。而每隔两个小时,就要重复一遍。间隔期间,不仅要为患者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而且还要清理排便、擦洗身体等。他们时时刻刻的努力,都是在与死神拔河!

张明轩负责危重症病房20号和31号两个床位。危重症病房,仿佛一个流转台。全市十数家医院轻症病房的患者,如果病情恶化,便进入危重症病房。经过精心诊治和悉心护理,若是好转且稳定,便转回轻症病房,走向康复。

可想而知,凡进入此间的危重症患者,大多昏迷不醒,大约半数凶多吉少。

面对这些患者,他需要拿出全部的热心、耐心和精心,去抚慰他们,去融化他们,去感染他们,去拯救他们。引领他们睁开眼,张开口,去吃饭,去微笑,去说话,哪怕去生气,去骂人……

病房里来了一位中年大叔,姓杨,是一位火车司机。虽然不能言语,却是本病房唯一有意识的患者。张明轩每每见他嘴唇翕动,却又难言,唯两眼泪光,闪闪烁烁,充满着对生命的向往。因此,张明轩总是边护理边鼓励,还不时地向他报告日渐向好的各项指标。

还有一位伯伯,重度昏迷,似乎无知无觉。但是,张明轩还是不停地宽慰,仿佛他能够听到一样。而且,他还会轻轻地握住伯伯的手,捏一捏。那一天,伯伯的手终于有了动感,若有似无地勾了一下他的手指。张明轩坚信,这就是伯伯给予他的回应。

一位阿姨,初来病房的时候,没有知觉。但张明轩每天坚持与她“话疗”。几天以后,阿姨眼角淌下了泪滴,甚至还眨动一下眼皮。

……

重症患者的病情陆陆续续好转,从而转入轻症病房,再而走向新生。

2020年3月14日14时46分,张明轩送走了最后一名患者。截至此时,他已在危重症病房工作48天,共护理重症患者80余人次,时间长达200多个小时。

最让人惊奇的是结果:零差错、零抢救、零死亡!

对话省委书记

在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首批小分队中,张明轩年龄最小。

赴鄂之初,队长张征与大家相约:共同照顾这位小弟弟。但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天之后,这种照顾与被照顾关系竟然颠倒过来,大家反而成了他的照顾对象。

抵达武汉的第一天,经过长途跋涉和紧张培训,大家都已疲惫不堪。可是,刚刚就寝,却突然接到去火车站领取医疗物资的通知。张明轩翻身起床,冲到楼下。张征爱惜地说,你明天一早上岗,就别去搬运物资了。

“放心吧,我能行!”

连日来,张明轩似乎不知疲倦,不仅病房里的工作井井有条,时有创新,而且业余时间还主动担任起了医疗队的后勤保障员。交班之后,接连到机场、车站搬运医疗物资。

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张明轩也喜欢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够熟练使用多款软件和系统。拍视频、拍照片、视频剪辑、制作音乐相册等,样样在行。业余时间里,他为同事制作小视频和留念影集,活跃枯燥的生活气氛,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

他还主动承担起了对“后方”的请示、汇报,以及与兄弟医疗队的协作沟通等任务,而且还是医疗队的“新闻发言人”和战地宣传员呢。这期间,他先后写作20余篇稿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卫视、河北卫视、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播出。

2月上旬,湖北省副省长前来慰问。医疗队领导和同事推荐他代表一线护理人员介绍情况。第一次出席高规格场合,他虽然很紧张,却也算圆满。

2月底,河北省委书记与支援湖北医疗队视频连线。这一次,他再次出场,显得沉稳了许多,谈起工作来有条有理,说到生活亦庄亦谐。

……

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张明轩“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3月10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宣布任命:张明轩同志拟任院前急救中心护士长。

同事们纷纷跷起大拇指:提灯男神,真帅!

(责编:陈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