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这一年|优供给补短板 “三农”气象新

2020年01月04日09: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原标题:河北这一年|优供给补短板 “三农”气象新

  优供给补短板 “三农”气象新

  ——河北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突破

  制图/孙涛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兴,基础牢。

  农业再获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9年,省委、省政府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农村综合治理力度,奋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

  农业结构调优

  农产品供应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秋,石家庄市藁城区南营村的种粮大户耿建辉喜获丰收。他种植的500多亩繁种大豆亩产260多公斤,在地头就被企业以高于普通大豆0.2元/公斤的价格收走。秋播时,他又种植了优质小麦,“优质专用小麦繁种田比普通小麦亩增收200元左右。”

  得益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北省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增产又增收。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蔬菜、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现象。如何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根子在结构上,出路在供给侧改革。

  对此,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对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制度性安排。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全省经济工作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推进会议上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一减四增”,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在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时强调,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各地积极引导农民调优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

  粮食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3739万吨,比2018年增产38万吨。加快4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3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新建280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4696万亩;大力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增订单面积62万亩,累计达到360万亩;新增高油酸花生10万亩,达到20万亩以上;新增“双高”大豆23万亩,达到154万亩。

  特优农产品生产布局逐步优化。

  规划建设了冀中南强筋小麦、环京津设施蔬菜、太行山苹果、燕山板栗、坝上现代奶业等27个特色产业带。围绕特色产业带建设,新建4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达到95个,其中8个国家级特优区,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农业结构调优的同时,各地还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培育拓展新业态,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步伐不断加快。

  宁晋县玉锋集团靠创新技术,从玉米中分离淀粉开始,不断延伸产业链,年转化玉米180万吨,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净”。据测算,玉米经过一次加工成为淀粉,可实现增值28.45%;经二次加工成为口服糖、葡萄糖、麦芽糖,可实现增值53.84%;经三次加工成为维生素B12,按原料比例测算,可增值100%以上。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通过深加工、延链条,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120家,形成了以小麦、玉米、油料、乳业等产业为主,集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省级龙头企业销售额达3500亿元,同比增长16.7%。

  农村环境变美

  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2019年初,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做好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着力在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水、电、讯、路、暖建设力度。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走进卢龙县夹河滩村,院落整齐划一,街道宽敞洁净。在道路一侧,绿色垃圾桶整齐排列。“以前垃圾靠风刮,现在每天定时清运,村里一直干干净净的。”80岁的村民张云清脸上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省45592个村庄建立了“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占村庄总数的93.85%。其中,山区丘陵县(市、区)一体化处理村庄达13938个,平原县(市、区)一体化处理村庄达31654个。

  ——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这曾是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广大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厕所不仅没味,还干净方便。”谈及改厕的好处,井陉矿区白彪村村民程墨荣乐得合不拢嘴。像程墨荣家这样由“露天坑”改造成水冲式厕所的农村家庭,井陉矿区完成了3612户。

  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卫生厕所改造853.9万户,覆盖率为69.73%,其中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584.1万户,覆盖率为47.70%。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这水,可甜咧,做出饭来也香。”东光县宋井村村民宋连军,告别了以前祖祖辈辈喝的高氟水、苦咸水,喝上了长江水。如今,东光县包括447个村在内的38万城乡居民,已全部喝上了长江水。

  长期以来,不少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突出体现。2019年,河北省从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等方面,加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从“四好农村路”建设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再到村村通光纤工程……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正在不断提档升级。

  农民腰包渐鼓

  新型职业农民兴起,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364亩小麦,纯收入4.94万元。”

  这是南和县梁牌村农民梁立峰在2019年麦季的分红。他不是传统意义的种粮大户,而是金沙河农业合作社的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现在闫里村基地种地。

  闫里村基地面积共5600亩,由15位新型职业农民管理,2019年种的都是一种名为“中麦578”的优质高筋麦,收获后全部运往金沙河面业集团,不用发愁卖粮难。

  2019年,河北省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着力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达到20.7万人,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全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5万余人,创业创新经营主体达到7096个,新型经营主体350万个。

  日前,在馆陶县寿山寺乡寿东村,52岁的村民范广岭拿出两个小本本给记者看,一个是“馆陶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另一个是“馆陶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

  “春节前又可以领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权分红了,活了大半辈子,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股东’。”说起他们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范广岭连说:“满意!满意!”

  截至2019年底,河北省49321个村(组)全部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32788个村(组)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培育职业农民、鼓励人才返乡创业创新、深化农村改革……一系列富民增收的举措,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带动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各地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将农户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利益紧密连在一起,让农民得到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和股金分红收入,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2019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4元,同比增长9.4%。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记者郝东伟)

(责编:陈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