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沧州市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请问向市长,拥有优越区位和丰富土地资源等诸多比较优势的沧州,如何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2014年2月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沧州作为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坚持全域对接、全面承接,努力在服务京津、融入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以自身实力水平的提升服务国家大局。
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外迁重要承接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坚持引进吸纳“高、精、尖”生物医药项目,通过实行异地延伸监管,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集聚。目前,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60家,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和产业地标。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仅仅是沧州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沧州市不断提升渤海新区黄骅市、沧州经济开发区等5个省级平台能级,构建起与京津上下游关联度高的产业链体系。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188家,承接京津项目718个、总投资2904亿元,高性能膜、服装服饰等产业加速崛起、成长裂变,推动产业协作持续向更深层次拓展。
承接产业转移,绝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而是产业链的再造升级,创新则是开启这一切的“金钥匙”。近年来,沧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沧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加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和中试基地,逐步构建起了“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协同模式。目前,沧州市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家,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500余项;全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33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80亿元。
企业要引得来,也要留得住、发展好,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和优质的公共服务。沧州市紧紧围绕“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枢纽目标,全力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津石高速、京德高速建成通车,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加快建设,津潍高铁、雄商高铁(沧州段)全线施工,曲港高速、邯港高速、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全面推进,与京津“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同时,沧州市聚焦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推动教育、医养等方面交流合作,市直属4所高校、28所中等职业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11所京津高校进行校校合作,413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异地住院直接结算业务,参保人员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医保报销,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协同红利”。
在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的进程中,沧州全力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请问向市长,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沧州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港口繁荣和发展的吗?
港口兴,则经济兴。沿海临港,是沧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是沧州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围绕“加快沿海经济强市建设步伐”的目标,沧州市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以国际化视野审视沿海经济发展,全力以赴推动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黄骅港成功上升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是全力打造多功能大港。实施总投资558亿元的集装箱、原油、LNG等21个码头和涉港铁路项目,首个10万吨级液化码头建成开放,煤炭港区7万吨级双向航道实现首航,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开工建设。新开通至阿根廷、广州等5条内外贸航线、总数达到35条,实现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00多个港口货物通航。黄骅港货物吞吐量连续4年超3亿吨,跻身全国沿海港口前十强。二是全力打造综合性大港。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黄骅港雄安综合服务中心窗口在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正式设立,共同推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黄骅港联动创新区建设。成功举办渤海湾(沧州)-海湾合作论坛、中国航海日活动周、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沧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列入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进一步提升了港口的辐射带动力、开放竞争力。三是全力打造现代化大港。学习借鉴上海港等先进港口经验,推动5G、区块链等技术与码头作业深度融合,黄骅港智慧港口技术联合研究室揭牌成立,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实施国家煤炭粉尘回收利用及生态水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交通强国“绿色港口发展”试点工作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
我们了解到为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沧州市构建了“一基地、一园区、四体系、多样板”的总体布局。向市长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一布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沧州地处渤海之滨,受自然条件制约,沿海区域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围绕唤醒这一笔“沉睡”的宝贵资源,加快把土地劣势变为耕地优势,沧州市聚焦打造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示范区,重点从“一基地、一园区、四体系、多样板”建设上发力。“一基地”即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该基地已于2月29日正式揭牌成立;“一园区”即创建渤海新区黄骅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四体系”即建立健全以旱碱麦为重点的盐碱地特色农作物育种、种植、推广、加工体系,推动盐碱地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多样板”即在相关县(市)建设旱碱麦标准化繁育、酿造高粱繁育、苜蓿—旱碱麦—玉米轮作、冬枣种植、仙庄盐碱地综合利用、海兴碱梨种植、南齐茴香种植、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等8个盐碱地综合利用样板,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
请向市长简单介绍一下打造旱碱麦标准化种植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的相关做法和进展成果。
去年以来,沧州市立足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以提升盐碱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试点建设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支撑,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规划引领方面,制发《沧州市旱碱麦产业发展工作规划(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以做强种子“芯片”、加强盐碱耕地改造为抓手,积极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每一寸盐碱地都得到合理利用。科技赋能方面,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在沧州市挂牌运行,新审定沧麦16、沧麦17两个旱碱麦品种,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15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1.8万吨。去年全市100.2万亩旱碱麦获得丰收,亩产达到245.4公斤、总产达到24.5万吨。品牌打造方面,旱碱麦育种、种植、推广、加工四大体系初步建成,“黄骅旱碱麦”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黄骅苜蓿”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5个旱碱麦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黄骅旱碱麦”区域公用品牌已获批,在北京成功举办品牌发布会。产业化发展方面,涌现出“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特色农业品牌,2家旱碱麦加工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旱碱麦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3家,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5亿元。
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有空间、大有可为。下一步,沧州市将秉承“一年出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决心和干劲,再接再厉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总结出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沧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