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河北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民生福祉持續提升
人民網石家庄11月21日電 (於雪晴)11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十三場。河北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曉妍介紹了河北省“十四五”時期民政事業發展情況。

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於雪晴攝
服務重大戰略有力有效
五年來,京津冀三地民政領域簽署21項合作協議,多項業務互促互補、協同發展,持續打造便民利民的服務體系。按照“同質同標”原則,河北推進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實現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和老年人能力評估結果“雙向互認”。累計投入4.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環京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
雄安新區民生根基穩固夯實。雄安新區行政區劃代碼正式對外使用。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等9家全國性社會組織落戶雄安。開展京津冀百家社會組織“雄安行”,達成項目合作意向184個。
基本民生保障擴圍提標
社會救助工作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河北突出分層分類,實施靶向救助,救助對象從低保、特困人員擴展到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五年來全省城鄉低保平均標准五年來分別增長12.3%和30.1%,常態化保障低保對象158.9萬人,特困供養人員26.2萬人。
兒童福利工作實現從“保基本”到“促發展”的轉變。服務對象從傳統的孤兒、棄嬰,逐步拓展到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困境兒童。社會散居孤兒養育標准五年增長53%,機構集中養育孤兒標准五年增長37%。醫療服務、助學工程等舉措幫扶數千名困境兒童。
殘疾人福利工作實現效能提升。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准五年增長60.6%,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准五年增長66.7%。殘疾人“兩項補貼”實現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補貼申領“全程網辦”,54萬困難殘疾人和79萬重度殘疾人生活持續改善。扎實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覆蓋2.5萬名精神障礙患者。
基本社會服務暖心多元
河北省逐步完善“銀齡行動”等老年人志願服務長效機制,培育出石家庄“愛心來敲門”、邢台“老老同‘邢’”等特色品牌。持續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民生工程和老年友好社區建設,惠及12.6萬戶困難老年人家庭,119個社區被評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老年人福利補貼實現“線上辦”“一次辦”,高齡補貼惠及169萬人,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惠及13.7萬人,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惠及5.5萬人。
養老服務供給不斷擴容,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各類養老機構2022家、床位26.6萬張,五年來分別增長17.5%、13.2%,其中護理型床位佔比超過63%﹔建成社區養老服務設施5946個,家庭養老床位2.5萬張,居家養老上門服務5萬余人次。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在全國率先制定,1.8萬養老護理員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証書,持証上崗。
婚姻登記逐步實現“跨市通辦”“跨省通辦”“全國通辦”。21個公園式婚姻登記場所投用,全省婚姻登記場所全部設置婚姻家庭輔導室。河間、肥鄉等16個婚俗改革實驗區,探索規范簡約適度的婚俗禮儀,培育文明節儉婚俗新風。
基層社會治理提質增效
河北建成省市縣三級社會組織孵化體系,全省依法登記社會組織3.9萬家。培育科技創新型社會組織102家。動員社會組織參與招商引資、鄉村振興項目4300個,提供就業崗位5萬個,減免行業協會商會涉企費用1.3億元。
河北目前登記注冊慈善組織749家,五年增長52.9%。設立社區基金6534個,資金達1.4億元。慈善品牌不斷涌現,“福彩助學”等慈善項目精准扶弱濟困、扶老助孤、恤病助殘,在鄉村振興等方面主動擔當作為。
河北聚焦推進地名公共服務和文化保護,修訂《河北省地名管理規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完善國家地名信息庫數據40余萬條,724個地名被納入保護名錄。扎實開展“鄉村著名行動”,採集上圖鄉村地名信息12萬條,有效服務群眾出行、快遞進村、山貨進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