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台階
縱深推進,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取得新成就
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台階
——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二)

11月1日,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北京斯利安藥業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員工正在化學藥品原料藥制造生產線上忙碌。 本報記者 張 昊攝
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時代裡謀篇落子的第一個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
區域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台階,2024年達到11.5萬億元﹔“六鏈五群”培育見行見效,重點領域協同發展亮點紛呈﹔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成功舉辦,后奧運經濟蓬勃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來特別是“十四五”以來,區域整體實力持續提升,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強調,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河北自覺置身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對接京津更加緊密,服務京津更加到位,加快發展自己更加主動,與京津攜手共繪協同發展新畫卷。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緊緊抓住“牛鼻子”不放鬆,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清晨,陽光洒向雄安,啟動區的工地上已是一片忙碌。
雄安國貿中心項目城市航站樓主體鋼結構如藤蔓般盤旋上升,枝狀頂蓋向天際舒展。這個被稱為“生命之樹”的建筑,33米高的主體已完成施工,其他工序正有序開展。
“項目主體建設過程中,幾千名施工人員晝夜奮戰,以平均六到七天完成一層的速度全力推進。建成后,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航空功能將向雄安新區延伸。”雄安國貿中心項目三工區負責人徐可新說。
猶聞夯土之聲,已見疏解之效。
10月9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在雄安新區舉行升旗儀式,標志著這兩家央企總部正式遷駐。目前,央企在新區設立機構超400家,新區本級注冊企業4000余家,越來越多企業、人才在此扎根奮斗。
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現代化城市,聚焦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未來之城拔節生長。
疏解與承接的過程,也是高質量重塑區域發展格局的過程。
一座城市產業的發展,悄然見証靜水深流的蝶變。
圓通速遞北方總部,從北京順義遷至永清后日處理能力突破1200萬件,是外遷之前的6倍﹔申通快遞華北轉運中心,2022年落戶固安以來已處理快遞24億件,年均增速33.45%﹔韻達華北轉運中心搬遷至香河后,快遞業務收入每年以20%左右速度增長……伴隨數字的躍升,廊坊環京快遞服務圈優勢不斷增強。
窺一域而知全局。
作為京津冀腹地的河北,建設了石家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34個專業化重點合作平台,持續做好制造業、物流、商貿等重點產業外遷和產業鏈的延展,在承接疏解中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2023年以來,全省累計引進央企總部及二、三級子公司超700家。
從“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地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對體制機制進行深層次調整。
2023年北京,2024年天津,2025年河北……京津冀三地輪流舉辦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既對發展成效“劃重點”,又向破解協同難題發起“再動員”。
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京津冀三地建立黨政主要領導協商機制,組建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和一系列專題工作組,形成了從決策到落實的完整體系。
“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標志性的重大成就,京津冀發展的“勢能之差”正在變為“動能之和”。
2024年,京津冀三地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5.2%、5.1%和5.4%,增速均超全國。今年上半年,三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
重點領域協同率先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加快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區域內部協同。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北京游客於萌萌一家沿京蔚高速一路暢行,抵達張家口暖泉古鎮。賞古城堡、古寺廟、古戲樓,品蔚州粉坨、八大碗等特色小吃,晚上看打樹花表演,行程滿滿當當。
2024年12月30日,京蔚高速全線建成通車,打通了北京通向河北的“西大門”,讓沿線游客出行實現從“翻山越嶺”到“穿山而過”。
京唐城際、津興城際等開通運營,所有設區市實現與省會高鐵直通。津石等高速公路以及廠通路建成通車,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從逐項突破到全域聯動,從物理聯通到要素暢通,交通一體化的發展紅利加快釋放。
“十四五”以來,河北全面落實“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從交通無縫銜接,到生態攜手保護,再到深化產業協作,重點領域協同率先突破,協同發展步伐堅實有力。
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成效彰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截至去年底,塞罕壩機械林場核証碳匯量達243.4萬噸,累計銷售林業碳匯35.7萬噸,實現收入1487.6萬元。林場還帶動周邊發展鄉村旅游、農家樂等新業態,惠及百姓4萬余人。
同守一方綠,共護一片天,三地攜手治污成效顯著。2024年京津冀區域優良天數比率接近75%,河北與京津跨境河流橫向生態補償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
產業鏈、創新鏈合作逐步深化,“梯次聯動、優勢互補”加快形成。
53秒產出一套汽車門內飾,70秒噴涂、組裝一件保險杠,1小時送達北京房山的整車基地——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成都航天模塑涿州基地的“協同速度”。
“在北京房山和河北涿州,上下游汽車制造企業有十幾家,完整的產業鏈生態體系讓企業的發展更有底氣。”成都航天模塑有限責任公司涿州分公司總經理郭強說,今年公司投產了配套長安汽車和小米汽車的新項目。
創新往深處扎根,產業向高處攀登。
不同於簡單的產業轉移,京津冀瞄准的是世界級產業集群,需構建更具韌性與競爭力的重點產業鏈。
2023年起,三地聯合繪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6條重點產業鏈圖譜,梯次建設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5個產業集群。其中,河北牽頭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產業保持較快增長。京津冀安全應急裝備等5個區域集群獲批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釋放民生紅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終要體現到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上。
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文化一脈。堅持鮮明的人民立場,讓京津冀這片古老又現代的土地幸福底色更濃。
給寶寶喂奶、拍嗝、做被動操,給寶媽制作營養餐,是“河北福嫂”耿燕飛的日常工作。她正在北京市朝陽區晶都國際小區當月嫂,月收入萬余元。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促進京津冀地區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目前,15萬名“河北福嫂”在京津就業,實現“我的優勢”滿足“你的市場”、“我的資源”滿足“你的需求”。
今年以來,河北省人社廳創新推出“不住家”保姆新型家政服務模式,在北京、天津建立就近就地住宿服務站點82個。在北京有了“家”,讓更多“福嫂”穩了心。
一項項利民之策,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重塑社會肌理,美好你我他的生活。
家門口看名醫,減少異地奔波。日前,北京宣武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李洪利到廊坊市廣陽區人民醫院出診。廊坊市民趙強術后第4次在家門口接受了主刀醫生的復診,省去了赴京看病的奔波。
教育資源“跨省過河”,更多孩子“上好學”。走進雄安容和第一高級中學,現代化氣息扑面而來:配備前沿設備的機器人教室、生物創新實驗室……學校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托管,為雄安學子帶來新的教育機遇。
小小社保卡,通刷京津冀。今年60歲的天津游客胡玉芬經常在京津冀三地旅游,地鐵、公交是她出行的主要方式。出行中,她熟練地刷第三代社保卡乘車。交通出行、旅游觀光……京津冀社保卡讓胡玉芬的生活更便利。
透過一組組數據,看到京津冀煙火人間的幸福密碼。
醫療資源互通。8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落戶河北,京津冀地區已共建醫聯體115個。三地全面取消異地就醫備案,104項臨床檢驗結果在京津冀1326家醫療機構實現互認。
教育協同互助。京津300多所學校與河北省近500所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每年選派250名中小學骨干校長教師赴京津跟崗學習。
“跨省通辦”加速跑。三地在教育、司法、人力資源等領域209項資質資格事項實現互認。社保卡實現交通、就醫、旅游、文化體驗、人社服務五個場景“一卡通”,累計服務7億人次。
“跨城養老”更暢通。2023年以來,省級累計下達4.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環京6市69個養老服務項目,預計到今年年底前累計新增高質量養老床位1.5萬余張。河北省94家大型康養機構與京津優質醫療資源開展合作。
“十四五”以來,京津冀惠民政策持續加碼,民生紅利不斷釋放,三地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穩步提升。(記者馮陽、潘文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