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優化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 |
2025中國品牌論壇現場。 |
以人民為中心 建設金融強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尹振濤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普惠金融取得了長足發展。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迸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廣泛應用。金融服務覆蓋面迅速拓展,移動支付廣泛普及、金融網點優化布局、線上服務深度覆蓋。重點群體金融服務可得性顯著增強,“三農”、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創新創業者等群體受到密切關注。
取得這些成就,關鍵在於始終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發展普惠金融正是題中之義。金融政策的制定問計於民,金融產品的設計問需於民,金融風險的防范依靠人民。在共享性上,普惠金融不僅關注服務的廣度,更關注發展質量和分配公平。普惠金融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僅關注物質層面的融資需求,也關注人民在健康、養老、教育等更廣泛領域的金融訴求。在安全性上,普惠金融將維護金融穩定、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置於至關重要的位置,努力為消費者創造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金融消費環境。
從長遠看,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人民性是價值引領。能夠贏得人民高度信任的金融體系,才能發揮“壓艙石”作用,切實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本報記者夏康健整理)
創新體制機制 發展普惠金融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曾 剛
研究顯示,我國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及新市民等群體的金融服務可得性顯著提高,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是銀行業發展的一大亮點。借助科技手段,普惠金融業務線上滲透率持續提升,貸款審批周期顯著縮短,定制化、批量化、智能化的普惠產品不斷涌現。
保險業加快多元創新。近年來,普惠型醫療、養老保險、農險組合保障等創新發展,有效提升了特定群體風險保障水平。
財務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積極創新業務模式,發揮獨特優勢。消費金融公司採用線上線下結合、小額分散授信等方式,有效服務靈活就業群體。金融租賃公司廣泛布局農業機械、電商物流、綠色能源設備等設備端普惠,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型融資方案。
金融消費者保護是體系安全運行的重要底線。金融機構探索大數據風控、人工智能反欺詐,提升信息保護和風險提示精准性,完善服務糾紛化解機制。
展望未來,中國普惠金融將在政策、市場、科技等多重動力驅動下,持續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數字化生態,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構建普惠、綠色、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體系。
(本報記者屈信明整理)
強化戰略支撐 提升服務質效
中國農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 黃建勤
中國農業銀行持續深化“三農”普惠發展戰略,著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推動普惠金融業務發展。
堅定人民立場,強化戰略支撐。農行將“三農”普惠列為全行三大戰略之一,持續加大普惠金融資源投入,積極為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貢獻力量。
強化系統觀念,推進集約經營。建立橫跨城鄉的“三農金融事業部+普惠金融事業部”雙輪驅動體系,逐步完善“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有效激發基層網點服務活力。
堅持問題導向,深化數智轉型。以科技賦能減輕基層負擔,持續優化服務質效。打造“農銀e貸”體系,覆蓋多元場景﹔構建“普惠e站”平台,為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全天候金融服務﹔研發數字鄉村雲平台,推廣應用多類場景服務。
堅守底線思維,提升風控能力。運用金融科技,建立全流程、智能化風險管理體系,創新“集約化監控+集中化作業+條線化管控”融合風控模式,強化重大風險預判與處置能力。
中國農業銀行將統籌好金融服務與可持續發展、城鄉融合發展、信貸與非信貸服務,持續走好中國特色普惠金融發展之路,為群眾提供更便捷的基礎金融服務。
(《新安全》雜志社記者柳青整理)
支持小微企業 繪制科技圖景
中國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 蔣曙明
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既要做好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支持和保障,又要服務好科技型中小企業。
近年來,建設銀行將服務小微科技企業作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方向。小微科技企業具有輕資產、高成長、強波動和專業性強的特點,銀行在服務過程中面臨企業經營數據積累不充分、知識產權估值難、傳統模式授信難等問題。對此,建設銀行構建了服務小微科技企業的獨特方法和經營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繪制科技創新數字化圖景,構建包括科技成果價值、研發創新能力等30余項指標的科創評分評價模型,幫助識別有發展前景的企業。
針對知識產權估值難的問題,開創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內部評估方法。建設銀行使用該方法評估專利128萬件次,累計估值超7000億元。
針對傳統模式授信難的問題,創新小微科技企業專屬信貸產品。綜合企業的經營、科技研發和人才團隊、社會認可等要素,為企業提供信用貸款。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建設銀行小微科技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1.3%,為超過13萬家小微科技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環球時報記者陶明陽整理)
立足資源稟賦 推動融合發展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 耿 黎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始終堅守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的戰略定位,立足稟賦優勢,堅持服務下沉。依托“自營+代理”模式,郵儲銀行擁有近4萬個網點,普惠小微戶均貸款金額約80萬元。
郵儲銀行積極推動普惠金融與科技金融融合發展,圍繞營銷、風控、運營、生態圈四大方面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數字化賦能驅動普惠金融轉型創新,完善“數字驅動+線下觸達+集約審核”全流程智能風控體系,深化立體化營銷體系,創新產業鏈融資模式。推動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有機融合,打造“3+1”綠色普惠服務體系,構建“三橫三縱”養老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下一步,郵儲銀行將繼續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再上新台階。以專業化服務、精細化策略、特色化產品和新型運營模式助力新質生產力培育﹔推動客戶經營轉型,升級“信貸+”服務模式,深化主辦行客戶服務,加快場景化金融轉型﹔促進線上線下業務平衡發展,以線上做產品和平台,以線下做服務和品牌,雙輪驅動延伸普惠金融的服務廣度和深度。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鄭雪整理)
把握數字機遇 優化產品體系
交通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 沈 濤
作為國有大型金融機構,交通銀行持續推進普惠業務數字化轉型,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便利度,成效顯著。
創新推出“交銀展業通”“交銀益農通”品牌和“展業e貸”“益農e貸”產品體系,提升全流程線上服務水平。“雲上交行”遠程視頻服務實現7×24小時服務在線、產品在線。近年來,交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增長率超過30%。
利用大數據技術精准勾勒用戶畫像,對傳統模式下無法獲得金融服務的“信貸白戶”提供有效評級。同時,持續加強同外部數據對接合作,接入百余項全國性數據以及區域性數據,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
首創科技型小微企業主動授信服務模式,依托隱私計算、數據沙箱等技術,為小微企業精准畫像。今年,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開展“五個一”專項行動,深入178個國家級高新園區,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裡”。此外,創新推出“企業手機銀行普惠專版2.0”,開展“交銀展業通周周獎”活動,構建個性化數字普惠產品體系。
立足新發展階段,交通銀行將把握數字變革機遇,依托科技賦能,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安全》雜志社記者柳青整理)
精准對接需求 賦能特色農業
中國人民銀行茂名市分行黨委書記、行長 安 康
中國人民銀行茂名市分行緊密圍繞茂名特色農業產業,協助地方構建富有茂名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建機制,強化金融政策引領。構建“政策+平台+對接”金融服務體系,出台金融支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系列指導意見,建立“直通機制”,實現精准對接特色產業金融需求。
優產業,聚焦金融模式變革。圍繞茂名特色農業,推動設立沉香支行、羅非魚金融服務中心等專營機構,創新“橘紅貸”“荔枝擔”等金融產品。創新“圈、鏈、群”整體授信融資模式,實現全鏈條精准服務。
強載體,推動數智深度融合。推動成立“數字鏈農產業聯合體”,打通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推動銀行累計放貸21.23億元。
控風險,突出幫扶擔保支持。協助引入珠三角金融市場發達地區農商行進行“結對幫扶”,提升本地機構風控能力﹔配合用好政策性擔保等資金,提高對“三農”領域的風險分擔和補償力度,撬動更多金融資源。
(馬鬆整理)
關注新興產業 聚焦專精特新
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長 鮑曉晨
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積極推進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有效銜接與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中小企業、科技企業身邊的伙伴銀行”。截至目前,分行普惠貸款總量、年投放量雙雙突破千億元大關,覆蓋5萬家小微企業,服務科技企業超過1.5萬戶,科技貸款余額1600億元。
深挖數據價值,踐行“數字普惠”發展路徑。深入應用數字技術,打通小微企業融資的“最初一公裡”。以“數據+模型”描繪企業畫像,推出“伙伴e貸”線上產品。助力創新創業,創業擔保貸市場份額超過60%。
發布科技企業“伙伴成長計劃”,為企業提供“股權+債權”“境內+境外”的全周期金融服務。聚焦專精特新“小巨人”客群,全面開展“巨能計劃”專項行動,實現“小巨人”服務基本覆蓋。
優化信貸布局,助力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以“一鏈一策一圖譜”實現北京市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全面服務。同時,依托科技兩重貸、技術創新專項貸款等產品,完善從創新策源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服務。
(中國城市報記者張永超整理)
構建良好生態 助力轉型升級
中國農業銀行河北雄安分行黨委書記、行長 劉延軍
中國農業銀行河北雄安分行通過“黨建引領+科技賦能+生態共建+場景創新”模式,不斷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積極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落實“無還本續貸”等政策,有效減輕了企業“過橋”資金壓力。
立足疏解企業的實際困難,依托金融科技構建供應鏈產品矩陣,推出“保理e融”等產品,為疏解企業上下游小微企業提供便捷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
開展服務優質科創企業專項行動,創新評估模式,以“三創一賦能”推動科技成果落地,助力構建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態,助力科技型企業成長。
助力雄安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行以特色產業集群為抓手,制定了17個融資方案,准入765戶小微企業,授信總額達11億元﹔對設施農業項目實現服務全覆蓋,累計授信超過7億元,投放1.79億元。同時,創新鄉村服務模式,打造“數字澱鄉”系統,定制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實現多場景“一卡通”。
此外,我行積極爭取差異化授權與政策試點,建立了跨部門專班,提供綜合服務,以開放平台、協同機制、科技手段和普惠理念助力服務雄安新區發展。
(本報記者張騰揚整理)
突破傳統模式 降低融資成本
中國建設銀行河北雄安分行黨委書記、行長 全麗萍
針對企業特點,中國建設銀行河北雄安分行創新推出“雄安新區疏解企業科技貸”,將疏解場景與母公司信用深度綁定——將母公司研發能力、產銷體系轉化為子公司融資信用,通過“母公司擔保+訂單承諾”構建三方風險共擔機制,實現信用增級與風險防控雙重目標。
通過實地走訪園區篩選企業、組建專家團隊對接需求,建立疏解科技企業白名單與融資需求檔案。突破傳統額度測算模式,將母公司銷售收入納入貸款審核依據,單戶授信上限300萬元﹔以“母公司連帶責任擔保+訂單承諾”保障企業現金流。提供最長三年貸款期限、靈活還款方式等服務,更好適配企業發展需求。
雄安新區發展過程中,多樣化金融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分行積極構建普惠金融綜合服務生態圈。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累計為30余個重點項目提供500億元融資支持﹔依托全金融牌照,通過股債貸保協同服務賦能科技型企業發展﹔聚焦高新區、科學園等科創企業集聚區,一戶一策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實現金融活水對企業的精准滴灌,借助財政貼息政策為企業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本報記者張騰揚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2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