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025年11月05日08: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嘉賓在2025中國品牌論壇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主題研討會現場聽會。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許 崢攝影報道

圖為嘉賓在2025中國品牌論壇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主題研討會現場聽會。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許 崢攝影報道

圖為嘉賓在2025中國品牌論壇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主題研討會現場聽會。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許 崢攝影報道

  產教融合、因材施教讓學生各展其長

  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楊仁樹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高等教育作為“三個第一”的重要結合點,必須積極主動作為,服務強國建設。北京科技大學通過全局設計、綜合改革,以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一體發展,為服務國家戰略提供人才保障、科技動力。

  系統性謀劃人才培養改革。打破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固有框架,梯次推動進階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協同課程、實驗室、產業一線,推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因材施教,讓學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在科研創造、產業攻堅、全球競爭的前沿學新知識、練真本領。

  整體性重塑科技創新格局。完善有組織的科研體制,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凝練形成面向2035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清單,貫通上下游,覆蓋全學科,組建大團隊,搭建大平台,由單點突破轉為鏈條式再造,提升對原始創新和技術變革的貢獻,提高創新成果對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

  持續性優化教師發展生態。圍繞制約教師潛心創造、躬耕育人的關鍵問題,出台系列政策,拓展職稱評定序列,科學完善評價標准,合理優化績效激勵措施,暢通青年人才成長通道,培育更多大國良師和“人民科學家”。

  站上新的起點,北京科技大學將賡續“鋼鐵搖籃”紅色血脈,鍛造為國奉獻的鋼筋鐵骨,在新的時代續寫新的輝煌。

  (《民生周刊》記者羅燕整理)

  

  發揮辦學優勢服務雄安新區建設

  河北大學黨委書記  劉  兵

  河北大學將“服務雄安”作為重大使命,將品牌建設融入學校發展,發揮辦學優勢服務雄安新區建設。

  高起點謀劃品牌戰略。設立河北大學雄安新區研究院,制定服務雄安新區建設實施方案,設立服務雄安新區專項資金,統籌調動全校資源做好服務保障。

  高標准夯實品牌內涵。在人才引進方面,聚焦白洋澱生態治理修復,引進一批知名專家團隊,打造國內淺水湖泊生態治理的頂尖科研集群﹔聚焦雄安文化建設,引進一批國家級人才,與學校相關團隊形成強大研究合力。在平台建設方面,校內建成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在雄安新區建成3個野外科學研究基地,與雄安新區共建生態聯合實驗室。

  高質量鍛造品牌價值。學校的水體治理團隊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白洋澱—大清河流域水體治理項目,為白洋澱水質改善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生物多樣性團隊普查動植物近900種,建立起白洋澱流域生物資源庫﹔鳥類監測與保護團隊觀測到青頭潛鴨、白尾海雕等28種鳥類,為白洋澱重現“鳥類天堂”勝景提供生動例証﹔文獻學團隊編輯完成18種951冊“雄安歷史文獻系列叢書”,出版《魅力雄安》《雄安通志》等成果﹔語言學團隊調研雄安新區語言文化資源,形成翔實的雄安地區方言資料庫﹔非遺研究團隊開展雄安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通過專業手段,實現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現代發展。

  (《民生周刊》記者羅燕整理)

  

  “工學並舉”助推產學研協同發展

  河北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王利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重塑全球創新格局,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贏得戰略主動的關鍵因素,在培養未來勞動者、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地方發展需求上的功能日益凸顯。河北工業大學通過深入探索和實踐,走出了一條以高等教育系統性改革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學校繼承和發展“工學並舉”特色辦學傳統,產學研協同發展,實施人才培養卓越進程行動計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與此同時,學校堅持組建大團隊、構筑大平台、集聚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培育計劃,聚焦國家和區域發展急需,打破學科邊界,促進交叉融合,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提升科研活動質效。

  學校通過項目合作、技術轉移分中心、地方研究院等多種形式,破界協同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全面服務網絡,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發布了“服務河北行動計劃”。

  面向未來,河北工業大學將繼續深化綜合改革,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科研創新能級,拓展社會服務領域,為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作出更大貢獻。

  (《民生周刊》記者羅燕整理)

  

  構建面向未來的傳媒教育創新體系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王  暉

  中國傳媒大學正錨定“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教育重鎮”的全新定位,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傳媒教育創新體系。

  學校系統性重構、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提出“以傳媒為特色,以交叉為抓手,以未來為向度,以世界為坐標”的學科建設理念,持續開展學科專業建設,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構建集新聞傳播、國際傳播、藝術傳播、信息傳播等於一體的“大傳播”矩陣。

  學校以“人工智能行動計劃”驅動教育模式變革,制定《人工智能使用規范》,啟動教師能力整體提升工程,聚焦價值塑造、知識架構、人機協同、全球洞察、跨界融合等五個方面,構建“未來教師”能力體系。將AI素養、數據思維、計算能力等融入培養方案,重點打造一批“AI+傳媒”融合示范課程。

  學校以貫通式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構建“學校大通識+學院小通識+專業教育”育人體系,成立“中傳學院”,解決“何以筑基”的問題﹔各學院結合學科特色,設計“小通識”模塊,解決“何以創新”“何以成才”的問題。

  近年來,學校建設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輿情實驗室、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等20余個重要科研平台,在服務國際傳播、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等方面全面發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

  (《民生周刊》記者羅燕整理)

  

  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

  北京理工大學唐山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張宏亮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作為北京理工大學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支點,北京理工大學唐山研究院積極踐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推動人才培養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探索前沿技術、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研究院立足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著力構建覆蓋“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全鏈條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校地協同工作機制,成功地推動凝膠冰雪技術等項目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研究院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以技術創新和產業實踐為牽引,引導學生在參與重大項目過程中錘煉本領能力,在服務產業創新中更新知識結構,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的實戰場景,促進了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良性互動。這些實踐表明,打通從“科技強”“產業強”到“人才強”的通道,能夠反哺並優化教育過程,形成科研攻關、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更有利於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

  (本報記者吳月整理)

  

  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教育研究》雜志社主編  張彩雲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重要的時代命題,要關注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要求,圍繞拔尖創新人才的成才品質,不斷創新培養模式。

  理解高質量教育內涵。當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基礎教育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累計向社會輸送5500萬人才。高質量教育應實現從量到質的躍升,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教育。

  回應人才培養新挑戰。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能局限於學業,還要重視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和家庭教育等。社會與情感能力,包括任務表現、情緒調節、協作能力、開放能力、交往能力,是未來人才所需的重要素養。學校、家庭、社會應共同努力,注重培養拔尖學生的理想信念、學術志趣、人文素養、心理健康。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我們應立足於人才培養的系統創新,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人格系統、提供創造力產生的認知和知識儲備、設計激發創造力的任務、營造有利於創造力產生的生態等方面著手,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支撐。

  (本報記者吳月整理)

  

  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李  娟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聚焦教育高質量發展,在共識中凝聚合力、在共治中創新模式、在共贏中放大價值,努力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

  學生不是流水線上的“標准件”,而是一顆顆成長中的種子,要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綻放獨特的光芒。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史家胡同小學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和諧發展的人”為目標,設計了“種子計劃”,構建育人理念與實踐體系。

  教育的高質量不是學校的獨角戲。史家胡同小學探索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質量管理模式,在黨建引領下,學校全局、全線、全向、全程、全員推行家校社協同育人質量管理,在“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成長評價、樣態躍變”的循環管理中實現全面質量提升。

  教育的高質量是公平與質量的統一體。學校組建史家教育集團,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積極參與雄安史家胡同小學建設,在完善硬件設施基礎上,啟動育人資源整合,進行成果共享、共研、共育。如今,雄安史家胡同小學攜手雄安史家胡同小學上坡校區、雄安容和樂民小學等,形成發展共同體,努力為京津冀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吳月整理)

  

  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開發多種學習路徑

  北京四中雄安校區校長  黃  春

  北京四中雄安校區於2023年建成並開學,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學校傳承百年教育文化,依據並參照中國和國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制定北京四中雄安校區學生的發展方案,制定以“修身齊家走天下”為主線的教育課程綱要﹔通過全員導師制、家校社共育等路徑,建設了由班級走向校園、由校園走向社區、由社區走向世界的學生成長的環境系統﹔強調以核心素養培養為主軸的課堂教學原則,並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開發了項目研究、實踐學習、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路徑。

  學校應在學生價值觀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北京四中首任校長王道元曾勉勵學生要“自食其力,協同尚義,厚其積儲,大效於世”,這段寄語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內核。北京四中倡導學生在中學階段體驗讀書、演講、寫作等多種教育形式,豐富學生的成長經歷。在雄安校區,“做杰出的中國人”這一教育理想,伴隨著“勤奮、嚴謹、民主、開拓”的校訓和“以人育人,共同發展”的教育理念,在優、苦、嚴的校風和干淨、端正、新鮮的作風中落地生根。

  如今,北京四中教育的外延在擴展,但百年四中高質量教育的內涵始終未變。北京四中將努力打造教育新高地,高質量完成在雄安新區的教育新實踐。

  (本報記者閆伊喬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5日 15 版)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