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小藜麥的升值之旅

2025年10月07日07:54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小藜麥的升值之旅

小小藜麥的升值之旅

——沽源做優做強藜麥特色農業的故事

“今年藜麥價格好,收購價一斤5元左右呢。”9月20日,沽源縣藜麥種植大戶郝鵬飛站在一眼望不到邊的藜麥田裡,眼裡滿是豐收的喜悅。

再過幾天,郝鵬飛的藜麥就會被運到沽源縣北麥生態農業公司的車間裡,制成藜麥片、餅干、碗粥……北麥公司銷售部經理陳海英逐一介紹了這些產品的價格:一袋350克的藜麥片32元,一盒250克的餅干25元,一份淨重160克的碗粥要38元……

沿著深加工鏈條,沽源藜麥走上了升值之旅。該縣縣委書記趙贊介紹,沽源年產藜麥1.4萬噸,全部在本地轉化為各種各樣的深加工產品。這條長長的產業鏈和越來越響亮的產品品牌,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讓沽源藜麥產業變大變強,也讓沽源有了打造“中國藜麥第一縣”的底氣。

延伸產業鏈條,突破“賣原糧、賺小錢”瓶頸

生產線一刻不停地運轉著,物流區各種打包好的藜麥食品堆成了小山。“這些都是客戶訂的貨,馬上就要發到上海、北京等地。”9月21日,在北麥公司車間,值班班長宋利永忙個不停。

如今在沽源,藜麥可以變成36種產品。其中不僅包括藜麥片、餅干等普通產品,還包括藜麥魚膠、藜麥露等高附加值產品。沽源縣藜麥產業協會會長向永剛介紹,和藜麥原糧相比,深加工產品的價格增長了幾倍甚至幾十倍。

但就在幾年前,藜麥深加工產業在沽源還是一片空白。“那時候沽源藜麥都被加工成原糧售往外地,錢都被別人賺了。”向永剛說。

藜麥,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因營養豐富而被稱為“黃金谷物”。21世紀初,聯合國糧農組織發現藜麥是唯一能夠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單體植物,因此稱其為“全營養食品”。

2012年,藜麥落戶沽源。藜麥耐寒、耐旱、耐鹽鹼、耐貧瘠,與沽源的生長環境高度契合。經過市場調研,沽源縣委、縣政府決定,把發展前景廣闊的藜麥產業打造成富民產業。

“在沽源,我是第一個種藜麥的人。”閃電河鄉石頭坑村村民張慶軍說,種藜麥很快就遇到了一個問題:由於本地深加工企業少,藜麥市場價格波動很大。“價格高的時候賺個盆滿缽滿,價格低的時候就賺不到錢了。”張慶軍為此感到苦惱。

農民的苦惱,折射出沽源藜麥產業發展的痛點。如何讓農民擁有穩定的收益?如何突破“賣原糧、賺小錢”的瓶頸?

2021年,伴隨著隆隆的打樁聲,沽源首個藜麥產業深加工項目——北麥公司藜麥片項目開工建設。此后,恩爾(沽源)生物科技公司、藜麥精釀啤酒科技公司等藜麥深加工企業紛紛落地。截至目前,沽源已擁有7家藜麥深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

當產自沽源的藜麥片、藜麥餅干、藜麥碗粥等出現在北京、上海的超市時,張慶軍再也不用為藜麥價格發愁了——他與北麥公司簽署了合同,每年按照合同價出售藜麥。

“我是訂單農業的受益者。”張慶軍說,他種植的藜麥已從最初的1畝,發展到今年的400多畝。

“一畝地產500斤左右,按照目前一斤5元左右計算,刨去成本,一畝地純收入1000元以上。”張慶軍笑呵呵地算著賬。據了解,今年在沽源有14個鄉鎮60多個村的農民依靠藜麥實現增收。

隨著產業鏈條延伸,沽源藜麥產業迅速發展,目前年產值已突破2億元,是沽源發展最快的富民產業。種植面積從2012年的100畝發展到目前的10萬畝,約佔全國藜麥總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

從“賣產品”到“賣品牌”,走向價值鏈高端

9月15日,中國藜麥企業家大會在沽源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藜麥企業家雲集於此。對於沽源發展藜麥產業的優勢,很多人羨慕不已。

“沽源氣候特征和南美洲安第斯山區藜麥原產地非常相似,擁有天然富硒土地42萬畝,是全國唯一的規模化天然富硒藜麥產區。”沽源縣長任強說,經過科學檢測,每百克沽源藜麥蛋白質含量為13.4至15.5克,相當於同等質量優質牛奶蛋白質含量的4倍。因為有了這些優勢,“沽源藜麥制品”成功入選“河北省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名單”。

“依托優勢,打響招牌,沽源藜麥產業才能走向價值鏈的高端。”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品牌戰略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廣靜川說。

從“賣產品”到“賣品牌”,在沽源藜麥企業中,北麥公司捷足先登。

“我們擁有1萬畝有機藜麥種植基地,高端有機藜麥產品是我們的拳頭產品。”陳海英說,該公司有機藜麥產品生產能力及銷售能力位居全國首位。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的超市裡,北麥公司的“谷麥郎”有機藜麥產品成為搶手貨。

今年前8個月,北麥公司銷售收入達7000萬元,同比增長20%,增速在全國藜麥行業名列前茅。

為了讓更多的企業享受到品牌的紅利,9月15日,沽源發布了沽源藜麥區域公用品牌,並首批授權北麥公司、恩爾公司、河北藜小二公司等7家企業使用。

“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讓‘沽源藜麥’成為全國知名的區域公用品牌。”任強說,就像一提起大米,人們就會想到“五常大米”﹔一提起蘋果,人們就會想到“煙台蘋果”﹔將來一提起藜麥,人們就會想到“沽源藜麥”。

拿到區域公用品牌授權后,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萍非常開心:“品牌建設是我們的短板,靠單個企業很難取得突破。這下可好了,大家抱團闖市場,一定能打響沽源藜麥的招牌。”張萍希望,不久的將來,燕藜坊的產品能夠出現在更多人的餐桌上。

區域公用品牌的發布,堅定了沽源藜麥企業向產業高端攀登的信心。眼下,很多企業正在忙著上項目、引進先進技術。恩爾公司利用藜麥麥麩提取多糖、多肽項目進展順利﹔河北藜小二公司與青島國稷農業公司簽約聯合開發藜麥新產品﹔沽源縣藜麥產業協會與中國(上海)國際藜麥創新中心簽訂了《科技合作框架協議》……

趙贊介紹,在創建沽源藜麥區域公用品牌的基礎上,沽源藜麥企業正在推進歐盟有機認証、FSSC認証等國際資質認証。這些成長於壩上小縣的特色農業企業,即將走向廣闊的國際市場。(記者王雪威、許衛兵)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