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東高河村重生記

2025年10月06日09:34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東高河村重生記

昔日漫天煤灰 今日漫山花海

東高河村重生記

——綠水青山這樣變成金山銀山(二)

9月20日,游客在邯鄲市復興區東高河村游覽。 本報記者 田明攝

今年5月,經河北省生態環境廳認定,邯鄲市復興區東高河村成為河北省首批生物多樣性體驗地之一,可依托豐富的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驗活動。

一個小山村,如何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融合提供新思路?9月30日,記者走進東高河村,一探究竟。

一進村,清風裹著花香與泥土的清新,扑面而來。村南的千畝花海裡,格桑花與百日草在田壟間鋪開斑斕地毯,大片的油葵絢爛盛放,把整個山坡裝扮成了金色海洋。

在村西南的一處坡地上,撥開灌木叢,仍能找到黑色的煤渣痕跡,這是全村唯一還能看到的當年印記。這一片土質不好,村裡因地制宜種上了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的硫華菊。

如果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七八年前,這個小山村還不是現在這個模樣。

在該村黨群服務中心的研學展廳裡,一幅幅老照片訴說著曾經的歷史。東高河村位於邯鄲市復興區西部,地處丘陵地帶。因村子地下有豐富的無煙煤,自元代開始,便有挖煤人紛至沓來,在此定居。20世紀80年代,東高河村採取“就地取材,有水快流”的發展策略,開始了單獨或聯合挖掘地下煤的個體經營活動,全村有大大小小的煤礦20多處、煤場30多處。村民是富了,但是環境卻糟了。

煤塵籠罩之下,村庄失去了本色。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郭擁軍回憶,那時,進出村的大路,被運煤車軋得坑坑窪窪,空氣中到處都是粉塵,農房的窗玻璃上能用手指寫出字來。許多農戶不得不把院子封上頂,防止煤灰落到自家院中。后來,不少村民搬離了老屋,到邯鄲市區生活,村裡的老宅子成了閑置空房。

為破解生態困局,2000年,東高河村用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治理。

小煤礦要關閉,煤場要拆除,這些都牽扯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推進起來異常艱難。時任村委會主任的李艷榮帶頭拆掉了自家的洗煤廠。村干部的堅決態度,讓村民明白,轉型發展沒有后路可退,唯有破釜沉舟,才能闖出一條生路。

挖掘機的轟鳴聲裡,30多處煤場相繼關停。

為了修復受損的土地,2019年,東高河村啟動大規模的生態重建工程,清除煤矸石、回填種植土,並引入科學的種植技術逐步修復土壤。

接著,是栽樹,300多畝生態林、200多畝經濟林相繼在荒坡上扎下根來。隨后,是建設,污水管網鋪進了街巷,柏油路取代了煤泥路,自來水通到了家家戶戶的院裡。

環境變好了,眼前的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

2022年,王生良接任村黨支部書記。為了給村民找到新的增收渠道,他多次帶領村干部去外地考察,與群眾代表共同商議,最終決定流轉村裡的閑置土地,利用丘陵坡地的層次感,試種既能觀賞又能榨油的經濟作物油菜花。

可惜的是,這一年的冬天,油菜花種得有些晚,出苗后根扎得淺。第二年開春,很多幼苗沒能熬過寒冬,凍死了。

王生良心急火燎。他跑到省農科院向技術專家尋求補救措施。專家向他推薦了一種新品種,該品種春天種下,40多天就能開花,此前已在石家庄元氏縣試種成功。

得知這一信息后,王生良抓緊帶領村干部去元氏縣的種植基地取經。回村后的2023年3月5日,他們引種了新品種,果然在4月26日開了花。

試種成功了。2023年“五一”假期,東高河村迎來首批觀花游客,人數遠超預期。5天假期,村子接待游客9萬多人次。“村口的兩個停車場根本不夠用,許多游客把車停在了村口的路邊。”王生良說。

假期一過,村裡一算賬,短短這5天,村裡就實現收入130多萬元。

“五一”看油菜花,那麼,“十一”能看什麼?本著既能賞花,又有經濟價值的原則,村裡又開始種植油葵。為避免游客審美疲勞,他們引進了“晨光”“日不落”等多個油葵品種,花期交錯,花形各異,各有其美。

如今的東高河村,春天,油菜花把山坳染成金色﹔夏天,油菜籽榨成好吃的菜籽油﹔秋天,油葵接力綻放,花盤像一個個小太陽,把日子照得暖暖的。

村裡成立了旅游公司,發展庭院經濟,有了蜂蜜小院、粗布小院、玉雕小院……游客來了,嘗嘗村裡用柴火做的大鍋菜,拎走幾瓶用村裡的油菜籽、向日葵籽榨的食用油,再去各個小院裡採購一些土特產。千畝花海,就這樣美了村庄,富了百姓。

千畝輪作花海,引來眾多生物安家落戶。20余種鳥類、15科30余種昆虫種群、100余種植物……這些數字背后,是“微改造+共參與”的治理智慧——村民自發將20余處閑置宅基地改造為生態功能區,形成“家家有綠地,戶戶聞鳥鳴”的生活場景。

生態美景讓東高河村成為熱門旅游地。2023年以來,該村累計接待游客突破100萬人次。王生良說:“摘了礦工帽,吃上文旅飯。村集體收入一年一個台階,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了3萬元。”

東高河村的轉型,是邯鄲復興區生態變革的生動體現。

2022年11月,生態環境部公布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邯鄲市復興區成為河北省兩個上榜地區之一。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發布2025年10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實踐成果,“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工業區蝶變為‘生物樂園’”成功入選。

復興區,這個曾經以鋼鐵、煤化工為主的傳統工業區,曾經以邯鄲全市1/300的土地,貢獻了全市1/10的GDP。但高污染的發展方式也讓生態環境付出了沉重代價——橫穿復興區全境的沁河一度干涸、斷流,生物多樣性水平持續下降。

如今,通過系統性生態修復,礦渣堆積的工業廢墟,成了風景如畫的園博園﹔以沁河為紐帶的沁河郊野公園,織就了一張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目前,復興區林木覆蓋率已從2016年的21%提升至現在的52.2%,監測記錄到高等植物和脊椎動物489種。以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的發展壯大,提升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復興區實現了由“工業污染區”向“綠色生態區”的涅槃重生。(記者李巍)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