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風華·多彩的答卷

![]() |
中國畫《出艙》,作者楊斌。“十四五”以來,我國載人航天技術向著更高層次不斷跨越。作品描繪了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后,乘組執行第一次出艙活動的場景。作者以墨色的濃淡渲染以及物象的幾何形態構成,營造出科技美感和濃濃詩意﹔黑白的強烈對比進一步凸顯宇宙的浩渺深邃,為讀者留下無限想象空間。 |
![]() |
油畫《箭上弦》,作者周補田。福建艦作為我國首艘採用電磁彈射技術的航母,標志著海軍裝備科技邁入全新階段。殲—35作為新一代艦載戰斗機,從列裝到亮相九三閱兵,成為我國國防實力的生動注腳。通過畫筆,“科技強軍”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畫面,並且不再是傳統軍事題材中單一的武器展示,而是聚焦殲—35在福建艦上“准備彈射”這一動態瞬間——如箭在弦,使命必達。 |
![]() |
油畫《揚帆起航——海絲起點之廈門港碼頭》,作者劉玉龍。東海之濱,海絲古港——廈門港正全力轉型升級,不斷續寫傳奇。作品擷取港口碼頭一景,以厚重的筆觸刻畫了林立的起重機和穿梭的船隻等,折射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繁忙景象與磅礡氣象。 |
![]() |
油畫《文化的力量——深入推進“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浙江省油畫院集體創作。近年來,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涌動,“文化+”跑出美好生活加速度。作品生動捕捉這一時代脈動,以科技館為背景,通過描繪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群體的觀眾,借助科技等力量樂享多元文化的場景,展現了文化與科技、旅游、民生融合發展趨勢,以及其賦能人民美好生活的廣闊空間。 |
![]() |
中國畫《國之重器·北斗》,作者宋德志。作者通過精心重組主題元素,使海陸空景象巧妙交織,呈現了北斗在能源交通、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廣泛運用,生動詮釋北斗應用不斷深度融入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素雅的筆墨處理賦予畫面輕靈之美,意在表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那種看不見的支撐力量。 |
![]() |
版畫《海南自貿港》,作者孔國橋、魯利鋒、王克景。南海之濱,改革潮涌。5年來,海南自貿港加速建設發展,步入成形起勢新階段。作品以絕版套色木刻和三聯畫形式,刻畫了自貿港宏闊的場景,通過冷暖色彩的運用著意突出機場、港口、基建等主體,在跨時空描繪中多角度展現海南自貿港繁榮的景象和蓬勃的活力,奏響開放發展的時代樂章。 |
![]() |
水彩畫《湛江紅樹林濕地風光》,作者陳樹中。“十四五”時期,廣東湛江聚力打造“紅樹林之城”。如今,湛江紅樹林濕地不僅是淨化海洋的“海上森林”,更是鳥的天堂、生物多樣性寶庫,被譽為“世界濕地生態恢復成功范例”。作品以此為著眼點,通過水天一色的空間布局和細膩的光影刻畫,描繪了一幅壯闊優美的生態畫卷。郁郁蔥蔥的紅樹林與波光粼粼的海面相輝映,在霞光中翩躚起舞的成群鷺鳥,不僅展現了生命的律動,更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生動詮釋。 |
![]() |
油畫《智能農業園》,作者袁元、張子欣。在科技驅動下,智慧農業發展邁上新台階。作品聚焦智能溫室農業生產場景,重在表現物聯網監控系統等對傳統農業的改造。畫面以寫實的筆觸、開闊的構圖和明亮的色彩,營造出滿滿的科技感﹔現代設施的幾何化結構與農作物的自然曲線相映成趣,工業美學與田園詩意融為一體,鋪展田園牧歌新畫卷。 |
![]() |
油畫《惠來——海上風電》,作者馮少協。“海上風電走廊”點亮萬億綠能、海洋牧場智慧養殖平台矗立海面……“海上新廣東”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作者將真實見聞訴諸筆端,以飽滿的激情和開闊的構圖,描繪了碧海藍天間風電機組的宏偉矩陣。作品中,天空與海面構成寧靜卻充滿張力的場域,工業力量與詩意圖景相融,繪就清潔能源發展新篇章。 |
![]() |
版畫《雄安的黎明》,作者王芳。從“一塊地”到“一張圖”再到“一座城”,八載光陰,河北雄安新區拔節生長、日新月異。作品以俯瞰式構圖,展開一幅壯闊圖景。畫面上,寫實的雄安站巍然屹立,位於視覺中心﹔四通八達的路網和各功能區交織,配以沉穩的色彩和光線的巧妙運用,彰顯這座城市璀璨的未來。 |
“十四五”的宏偉藍圖,已化作神州大地上波瀾壯闊的生動實踐。活力中國氣象萬千,美術工作者筆下亦綻放時代光華。畫家們深入火熱現場,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了科技自立自強的鏗鏘步伐、鄉村全面振興的田園新韻、區域協調發展的壯美格局、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綠水青山的生態畫卷……多元的藝術語言共同編織出5年成就的斑斕色譜。
為藝術地呈現這份沉甸甸的時代答卷,本刊推出“大地風華·多彩的答卷”美術作品專版。我們期待,這一幅幅凝結著時代精神與藝術匠心的作品,能帶領觀眾在色彩與線條間漫步,直觀感受國家發展的脈動,讀懂這場發生在身邊的深刻變革,共同品味這份用奮斗繪就的“多彩答卷”。
——編 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5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