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有幫扶 矛盾有調解 有事找組織
唐山以基層善治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困難有幫扶 矛盾有調解 有事找組織
“蒸餃皮薄餡兒大,涼拌菜清脆爽口,飯菜干淨好吃還免費,日子過得太幸福啦!”日前,說起村裡新建的孝老大食堂,唐山市玉田縣陳家鋪鎮侯家橋村81歲的侯希玉喜笑顏開。
“去年底,我們入戶了解民情民意時發現,不少老人一日三餐隨便湊合的情況挺普遍。”侯家橋村黨支部書記高鳳剛說,發現這一問題后,村裡決定開展養老助餐服務,在今年7月建成孝老大食堂,80歲以上老人、低保戶、五保戶餐費全免,並安排志願者為腿腳不方便的村民送餐。
百姓的幸福感從何而來?唐山以黨建為引領,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著力打造“事事有服務、困難有幫扶、矛盾有調解、民主得實現、有事找組織”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層善治體系,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找到群眾的“需”,讀懂百姓的“求”,基層善治才能有堅實支撐。近日,走進唐山市路南區國防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食堂內飯菜飄香,活動室裡笑聲不斷,居民在這裡共享溫馨時光。
“為滿足社區老年居民在日常生活、居家養老等方面需求,社區通過‘以場地換服務’的方式,引入社區智慧生活綜合體項目,讓群眾各取所需。”國防樓社區黨支部書記芮鳳說。
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群眾,為民服務才能有力度。唐山市加強三級政務服務中心標准化建設,實現日常政務服務事項全覆蓋,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合作、“以場地換服務”等方式,向村(社區)引入教育、文化、養老等領域的專業服務資源,不斷滿足群眾需求。
“不斷完善‘百姓有事找組織’為民服務體系,健全由專職網格員、專屬網格員和基礎網格員組成的網格管理服務隊伍,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唐山市委社會工作部一科科長張君說,依托各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站),村(社區)打造問題排查發現、分流交辦、協調處置、結果反饋、群眾評價閉環處置模式,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解決好群眾身邊的“麻煩事”,是基層善治的“必答題”。近日,唐山市路北區金域緹香社區73歲居民王大爺因噪聲問題,與鄰居產生矛盾。得知情況后,社區黨支部書記立即與社區調解員一起上門溝通,最終促成雙方握手言和。
“化解矛盾糾紛,關鍵要抓早抓小抓苗頭。”張君說,唐山探索建立鄉鎮(街道)、村(社區)的兩級矛盾調解組織,吸納老干部、老專家、老教師等為主要成員。這些人善於處理矛盾,不嫌事小、不畏難題,奔走在街頭巷尾,耐心化解老百姓的“疙瘩事”。
化“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力”,唐山市構建多元調解體系,鼓勵基層組織與公安、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建立常態化聯動機制,推進律師、公証員、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進村(社區),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矛盾糾紛化解服務,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基層善治受益者是群眾,主體也是群眾。日前,40余位路北區果園鎮大官庄村村民穿上紅馬甲走出家門,開展打掃小區衛生等志願服務活動。
“這項活動已經堅持了7年,如今,志願者已從幾人發展到了130余人。”大官庄村黨支部書記楊立輝說。
集眾智,匯眾力。唐山推行黨建促鄉村治理積分制管理模式,通過村民報分、網格員復核、村“兩委”會審議的方式評分,對村民進行“精神+物質+政策”獎勵,持續激發群眾自治內生動力。
“為帶動更多群體參與到基層善治中,我們引導公益社團、愛心企業等社會各界力量發揮所長,為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張君說,同時推動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吸引外賣員、快遞小哥等加入社區志願服務隊,參與安全隱患排查、文明宣傳等工作,將新就業群體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新生力量。
從網格化管理到一攬子便民服務,從“一老一小”關懷到矛盾糾紛化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善治體系正在唐山初步形成。(記者師源 見習記者安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