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小青橙”引領志願服務青春風尚
秋日的一個周末清晨,已有涼意,李鑫垚早早就起床了。她打開手機備忘錄,又確定了一下這周末的安排。作為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商貿管理系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大三學生,李鑫垚已進入繁忙的畢業季。與許多四處奔波的同學不同,近來她多數時間都留在學校。
“前段時間忙著找工作,我都好久沒去看他們了。想趁著有空,多陪陪他們。”李鑫垚的手機備忘錄裡,清晰記錄著“他們”的姓名:9月27日,上午10時,海棠苑李奶奶﹔9月28日,下午16時,鉑悅山王爺爺……
這樣的清單,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尚德青年智慧助老服務隊90名隊員人手一份。
而在共青團承德市委四級調研員張大磊看來,人手一份的清單,只是共青團承德市委全力打造‘小青橙’志願服務品牌流程中可見度最高的一環,其背后是全市青年志願者積極投身志願服務的生動實踐。
社區老人:“有他們在,我們很安心”
“今天准備的內容是反詐APP的使用。”在李鑫垚做出門准備的同時,72歲的海棠苑居民、獨居老人李奶奶也在做著准備。
“孩子上門來看我,也沒啥能給孩子的,新鮮水果一定得備上。”李奶奶的客廳裡,已經擺好了果盤:切成塊兒的西瓜、洗干淨的杏子,甚至還有剝好殼的荔枝……
“奶奶我來啦。”伴隨著親切的問候,李鑫垚准時來到李奶奶的家。“有段時間沒過來了,您身體咋樣啊?社區的活動參加沒啊……”
“快來吃點西瓜,看這熱的。”李奶奶拉著李鑫垚的手,笑容滿面地上下打量,“是不是瘦了啊,得好好吃飯啊,不能光減肥……”
“他們已經成為了我的牽挂。”李鑫垚笑著說。來自邯鄲市的李鑫垚,在求學的異地他鄉,同樣找到了家的溫情。
而對於像李奶奶這樣的空巢老人、獨居老人來說,以李鑫垚為代表的“小青橙”們,是老人與年齡和解、對抗孤獨的溫暖慰藉。
“有他們在,我們很安心。”空巢老人王大爺坦言,“子女在外地成家立業,常年不在身邊,反而是這些陌生的‘親人’總提醒我,藥快吃完了,別忘了買,水電費也幫我交。這群孩子們,真好啊。”
“我們圍繞‘重點時間、重點場所、重點載體、重點人群’,採取‘集中行動+常態實施、示范站點+結對幫扶、線下幫扶+線上宣講、訂單服務+專項施策’形式,深入實施‘四重四+’專項行動,針對廣大老年人群體廣泛開展日常照料、醫療保健等各類愛老敬老志願服務,推動為老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承德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商貿管理系主任郭曉薇說。
“奶奶,您安裝了這個藍色的軟件,以后如果有詐騙電話打進來,它會提醒您的,這個時候就千萬不要接聽……”臨走時,李鑫垚還在繼續講,溫情還在緩緩流淌……
特殊兒童:“‘小橘燈’給我希望”
“這個串珠娃娃真好看呀。”
“我想買這條手鏈。”
“大哥哥,那個花盆多少錢呀?”
……
在承德縣第四小學的操場上,一場名為“點亮小橘燈 巧手傳遞愛”的義賣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客人”們把手舉得高高的,一張張小面額鈔票被攥得皺皺巴巴﹔課桌搭成的“貨攤”上,各色手工品琳琅滿目……一切都很平常,隻有當“貨攤主人”張口說話時,才讓旁人意識到,這場活動有點不一樣。
“貨攤主人”小林(化名)是一名自閉症患兒。
“我們偶然間發現,承德縣第四小學與承德縣特殊教育學校在地理位置上僅一牆之隔,但正常兒童與特殊兒童卻不應該被硬性劃分開。我們每一名志願者都是一盞‘小橘燈’,而‘小橘燈’就是要照亮自閉症患兒的路,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愛。”談起發起此次活動的緣由,共青團承德市委宣傳部部長劉宇川的語氣格外溫柔。
“這個花盆,我做了40分鐘。”“貨攤主人”小林正在向“客人”介紹“貨物”。口齒有些不太清晰的他,面對孩子們高漲的熱情,有點害羞,說話的速度明顯放慢了。
一個上午,孩子們制作的3000余件手工品被搶購一空。
“哎呀,就剩這個手工珠畫了。”
“這個多少錢?我要了。”承德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務處主任張志國慷慨解囊。
“盤賬”的時刻到了。老師和學生們一起動手,捋平一張張鈔票。經過清點,這次義賣共收到“貨款”11570元。張志國說,這些錢都能實實在在地補貼到每一個特殊兒童的家庭。
“自己教的孩子能掙錢了,心裡真是特別得高興。”承德縣承德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張欣華說。
2023年7月,團市委啟動“小橘燈”助殘接力計劃,積極動員全市團員青年、社會愛心組織、大中專院校等力量組建志願服務隊,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組織對組織等幫扶方式,與智力殘疾兒童、孤獨症兒童結成幫扶對子,持續提供生活幫助、康復指導等服務,呵護他們幸福成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組織結對402對,開展各類幫扶活動500余場次,為全市143名殘障兒童送去希望與關懷。
志願者:“我們就是承德的‘活地圖’”
烈日當空,萬裡無雲。來自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小青橙”志願者牛貴明早上8點開始,便到了“小青橙”旅游志願服務崗(承德南站點位)。
“小伙子,我想問一下,516路公交車從哪兒等車啊?”一位大爺說著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詢問。
“您沿著這條路往前走,前面有個大廣場,您就能看見公交線路引導牌了。”目送大爺遠去的背影,牛貴明抓緊時間擰開杯子喝了一口水。“不敢喝太多,要不老去衛生間,耽誤事兒。”他笑著說。
回想當初,應聘“小青橙”的時候,牛貴明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勝任。“嘴甜點,帶上笑容,讓游客感受到咱承德的熱情,應該就可以了。”
但事實上,志願者的“作用”遠不止於此。對此,承德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學生王佳怡有很深的感悟。就讀大二的她,已經是“小青橙”旅游志願服務崗(避暑山庄點位)的“資深”志願者了。
“問路是最多的,也有求助的,比如孩子磕破了需要碘伏創可貼,這都算比較簡單的。客人的需求多種多樣,有的甚至問我承德一日游該怎麼規劃。這讓我意識到,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王佳怡說。
為了做一名合格的志願者,王佳怡開始了“惡補”,內容涵蓋旅游、交通、文化、急救等多方面。“游客遠道而來,我們就要做承德的‘活地圖’。”王佳怡說。
暑假期間,團市委組織多名“小青橙”志願者,化身“旅游活地圖”和“文化講解員”,分赴避暑山庄、承德南站、高速路口等重點區域,設立“小青橙”志願服務崗,為游客提供旅游線路規劃、免費停車場指引、景點介紹等暖心服務。從清晨到日暮,”小青橙“志願者們以“專業、高效、溫暖”的服務,贏得了游客們的頻頻點贊。
“這些孩子們這麼辛苦,這麼細心,真是很感動。”江蘇徐州游客郝女士在聽取了志願者的答疑解惑后,十分滿意。“看見紅馬甲,我就放心了。”
來源:承德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