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之鄉 盛情以待

雜技之鄉 盛情以待
——吳橋雜技節“回家”探訪(二)
雜技因運河名揚四海,運河因雜技豐富多彩。
千年運河,悠悠流淌,滋潤著吳橋600平方公裡的土地,也訴說著30萬吳橋兒女對雜技藝術的深深眷戀。千百年來,吳橋雜技藝人沿著運河走南闖北,將雜技表演從市井坊間推向世界舞台。
如今,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將在家鄉舉辦。吳橋以全新姿態迎接盛會,用創新精神打造高標准場館、建設文化新地標、完善服務保障,張開懷抱,迎接雜技節“回家”。
高標准場館,雜技有了新舞台
“燈光准備,演員就位,音樂起!”9月19日,吳橋縣的東方雜技城內流光溢彩,參加本屆雜技節演出的演員正在加緊排練。
音樂聲中,一座精致的小橋緩緩展現在舞台中央。雜技世家“彭家班”的傳承人彭立新攜家人從小橋上走下,展示飛叉、轉傘、空中飛碟等傳統絕技。精湛的技藝與現代舞美相互交融,營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
今年44歲的彭立新從8歲開始練雜技,如今已是滄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橋雜技飛叉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和父母、妹妹,個個身懷絕技。
談及本屆雜技節,彭立新難掩激動之情:“今年的雜技節舞台上,我和家人同台演出。雜技城的馬圈式舞台既專業又寬敞,給了我們充足的表演空間。雜技節‘回家’,我們盼了很多年,這對每位吳橋雜技藝人來說,都意義非凡。”
作為本屆雜技節的主場館,東方雜技城以其獨特的設計和先進的設施引人注目。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副校長王洋介紹,這座圓形建筑佔地50畝,總建筑面積約2.1萬平方米,直徑達107米。它不僅承擔著本屆雜技節賽事場館的重任,未來還將作為雜技教學實訓的重要基地,為雜技藝術的展示、傳承與發展提供舞台。
王洋說,這個場館讓吳橋迎接雜技節“回家”有了底氣。
為了保障精彩雜技節目完美展現,東方雜技城的設計獨具匠心:舞台高20米,上方專門設置了可承重20噸的橫梁,以支持高空節目。舞台下方的地板上,布局了多個承載力達10噸的地錨,全面保障高空表演的安全。2150個座位也經過精心設計,力求讓每一位觀眾都擁有最佳觀演體驗。
多元展陳,千年雜技“活”起來
離東方雜技城不遠處,一座恢宏大氣的中國古典式建筑——吳橋雜技博物館投入使用。它的設計風格兼顧時尚與經典,努力用現代語言詮釋傳統技藝,成為雜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地標。
9月19日,記者來到雜技博物館。步入序廳,一組白色雕塑首先映入眼帘:中央是一座拱橋,多位藝人正在其上方表演吊環和高車踢碗,兩側是蹬大缸和上刀山的表演場景。
“這座橋既是吳橋的‘橋’,更是雜技聯通世界的文化之橋、藝術之橋、友誼之橋。”吳橋縣雜技文化生態中心辦公室主任徐迎軍說。
吳橋雜技博物館佔地99畝,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目前,一期展陳工程已經完成,通過7個單元系統呈現吳橋雜技的11大類別,梳理其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以及對世界雜技的影響。
漫步館中,圖文展示、影像播放、場景復原、沉浸互動等多元展陳手段交織運用,為參觀者打造出一場豐富多彩的雜技視聽盛宴。本屆雜技節期間,博物館將以“吳橋雜技文化藝術展”為主題,迎接八方朋友。
在展陳第四單元,徐迎軍在一幅老照片前駐足笑問:“能看出哪個是我嗎?”原來,照片上那位擔任《晃板》節目“底座”的15歲少年,正是他本人。這個節目曾在首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上,榮獲最高榮譽“金獅獎”。
“我曾經是一名雜技演員,對雜技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這門技藝能賡續傳承並發揚光大。”徐迎軍說。
從史料征集到展陳規劃,再到布展完成,徐迎軍全程參與,見証了這座“雜技活態檔案館”的誕生。
為讓千年雜技真正“活”起來,徐迎軍和布展團隊注入了大量心思。他們借助科技手段,為文物賦能,讓雜技陶俑“動”起來,如推薦官般介紹自己來自哪裡、身懷哪些絕活兒。在互動體驗區,參觀者可以點播經典雜技節目,也可以通過AI視頻換臉技術,在大屏幕上表演《三仙歸洞》等節目。就連各種雜技行話,也被收錄進多媒體系統,吸引年輕人以“雜技角色”的視角,深入感受技藝背后的文化內涵。
作為享譽全球的“雜技之鄉”,吳橋雜技歷史源遠流長。在徐迎軍看來,吳橋雜技博物館絕非一座孤立的建筑,它是讓雜技文化跨越地域與時空、走向更廣闊天地的重要橋梁﹔而吳橋雜技也不僅僅是吳橋的文化名片,它是中國的、世界的文化瑰寶。
細節暖心,靜待八方賓客
9月19日傍晚,吳橋雲瑧金陵雜技酒店大堂燈火通明,19名外籍雜技演職人員陸續抵達,前台工作人員微笑相迎,外賓接待小組熟練地為他們安置行李。
為迎接本屆雜技節,酒店提前做足了“功課”。“我們已開展多期全員專業培訓,並專門組建起外賓接待小組,全力為外賓提供個性化、高標准服務。”酒店運營負責人李學鬆說。
考慮到演職人員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酒店在餐飲方面格外用心。他們不僅精心設計了融合中西特色的菜單,還嚴格把控食材採購源頭,嚴格執行出品留樣制度,確保賓客吃得放心。在住宿方面,客房配套設施進行了全面升級完善,選用優質床上用品,讓賓客住得舒心。
外賓接待小組的工作人員張潤欣分享了一個溫暖細節:她所接待的坦桑尼亞雜技演員攜帶了15件道具行李,體積大、分量重。她迅速協調酒店專門騰出一間客房,用於妥善存放行李。這份體貼,打動了遠道而來的客人,對方特意寫來表揚信:“你們的細心服務,讓我們雜技人在異鄉找到了家一般的感覺。”
整個吳橋縣的服務保障體系也在同步高效運轉。從住宿、交通到安保、醫療,每項保障方案都經過了反復推敲與實地演練。目前,該縣組建起250余人的志願服務團隊,圍繞禮儀規范、場館引導、應急處置等核心內容開展系統培訓,為雜技節提供優質志願服務。
吳橋,正用一處處精細的安排、一項項周到的服務,讓每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感受到“回家”的溫暖。(記者王雅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