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內畫:方寸之間鐫刻民族氣節
華夏大地,傳統手工藝似繁星點點,熠熠生輝,衡水內畫便是其中獨具魅力的一支,精妙技藝代代相傳。近日,筆者走進市區一壺齋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展廳,一件件精美的內畫鼻煙壺在燈光下流轉著溫潤的光澤。這些掌心大小的器物,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承載著抗戰時期匠人與民族的共同記憶。
“抗戰時期,內畫藝人以壺為紙、以筆為槍,將民族氣節鐫刻在方寸之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汝財撫摸著展櫃中的一件抗戰題材鼻煙壺,語氣凝重。坊間相傳,鼻煙壺、火柴盒夾層、紐扣暗格等也曾成為抗戰中的情報載體,通過地下交通線傳遞著希望與力量。
凝視繪有《平型關大捷》的鼻煙壺,戰斗場景如在眼前。內畫藝人先用極細狼毫蘸淡墨,於壺壁勾勒山巒,線條靈動,盡顯平型關地勢之險。接著,以稍濃墨色繪八路軍戰士,他們或沖鋒或隱蔽,姿態逼真,似將破壺而出。色彩渲染上,灰色軍裝顯質朴堅韌,紅橙戰火對比強烈,凸顯戰斗激烈,淡灰硝煙與戰火交織,營造出緊張壯烈氛圍,令人仿若親臨戰場。
二十世紀60年代,衡水內畫藝人將紅色題材融入創作,走上品牌化發展的道路。1977年衡水地區特種工藝廠擴建完成。為統一齋號,該廠於1984年將“一壺齋”注冊為商標。1988年張汝財出任特種工藝廠廠長,后兼任廠黨支部書記。2003年,特種工藝廠改制為衡水一壺齋工藝品有限公司。
張汝財是1972年入黨的老黨員,他在全面繼承傳統內畫藝術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紅色題材,教育和啟發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擴大了冀派內畫的影響力。
《地道戰》《八女投江》《百團大戰》……如今,一壺齋的展廳內,紅色題材作品佔據半壁江山。張汝財展示了一件2005年創作的《狼牙山五壯士》鼻煙壺:壺內五位戰士跳崖的瞬間被定格,背景是翻涌的雲海與山澗。此作一經展出便廣受人們喜愛,那震撼的畫面、熾熱的情懷,引得參觀者駐足細細品味,成了人們心中難忘的藝術印記。
除抗日戰爭、長征、航天英雄等系列內畫作品外,張汝財還帶領團隊探索現代表現手法。他指著一件抽象題材鼻煙壺介紹:“這是用雲紋、水紋結合現代色彩創作的《大海之歌》,年輕人很喜歡。”這種創新源於他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內畫要發展,必須貼近生活。”現在,一壺齋的作品涵蓋傳統山水、人物肖像、現代抽象等多個領域。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讓衡水內畫鼻煙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2006年,衡水內畫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4年,一壺齋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這些榮譽不僅是對衡水內畫藝術的高度認可,更是對其傳承與發展的一種鼓勵和支持。在傳承方式上,張汝財建立了系統化教學體系,並要求學生先學黨史,再學內畫。
從紅色文化到文明基因圖譜,衡水內畫鼻煙壺在方寸之間見証了民族的苦難與輝煌。正如張汝財所言:“真正的藝術,永遠與家國同頻共振。”這些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器物,正以新的姿態,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王天祥)
來源:衡水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