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文旅+”,講好民族團結故事

承德扎實推進旅游促“三交”計劃試點城市建設
借力“文旅+”,講好民族團結故事
8月10日航拍的承德避暑山庄景區。
8月10日,身著民族服飾的游客在承德避暑山庄內拍照留念。 本組圖片由本報記者陳寶雲攝
普陀宗乘之廟內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碑記,訴說著土爾扈特部萬裡東歸的壯舉。在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圍寺廟見証著一段段這樣的民族團結故事。
近年來,為促進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承德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依托獨特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發揮旅游促“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講好民族團結故事。
今年3月,承德市獲批全國首批旅游促“三交”計劃試點城市。
激活“和合承德”的歷史文化基因
走進承德博物館,現代建筑的大氣簡約與歷史的古朴厚重感迎面而來。“望長城內外”展廳內,觀眾仔細欣賞著一件件精美文物。
“很多人知道承德,是因為清朝在此修建避暑山庄。實際上,修建避暑山庄,除了避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邊防。清政府不僅把承德當成與少數民族首領談心宴飲的‘夏都’,更視其為聯合、融匯各民族的平台。”避暑山庄博物院院長孫繼新說。
承德地處河北省東北部,是連接京津冀遼蒙的重要節點。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匯之地,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等古老的民族先后在此游牧。清初期,康熙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承德逐漸成為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1713年至1780年,清朝在避暑山庄周圍建成12座皇家寺廟,作為少數民族政教首領覲見皇帝期間使用的場所。
清朝以避暑山庄及周圍寺廟為載體,開展祝壽、秋狝、會盟等活動,上演了一幕幕促進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諧發展的歷史劇。承德,這個因避暑山庄而興的地方,在清朝處理民族事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孫繼新眼中,承德多元融通、包容開放的文化底蘊,正源自民族團結這一文化因子。這是承德文化資源的原點,是城市之根,發揮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望長城內外”設展之初,正是抓住了民族團結這一核心要素。
該展覽以近200件文物、歷史檔案、文字史料為載體,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時序,以多倫會盟、六世班禪覲見、土爾扈特部萬裡東歸等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深度呈現了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鮮活圖景,彰顯中華文明包容並蓄的歷史基因和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該展覽先后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新時代博物館百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等。目前,參觀人數已超過184.7萬人次。
“山庄因‘和’而修,外廟因‘和’而建,承德因‘和’而興。民族和睦、共求進步,‘和合’是承德之魂。”孫繼新說。
以“旅游+文化+民族”的思路搭建平台
8月10日8時,在避暑山庄麗正門前,隨著城牆上方身著清朝服飾演職人員洪亮的聲音,城牆門緩緩打開,威猛的八旗舞、勇士舞和婀娜多姿的宮妃舞輪番上演,一場迎賓儀式將游客體驗感拉得滿滿。
“在演出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如同為這座世界最大的皇家園林架起了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旅游不單純是在看景,還是一場文化體驗。”來自遼寧的游客周剛說。
承德有5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市總人口的46.93%,為多民族聚居區,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這些為承德全力推進旅游促“三交”工作提供了基礎和優勢。
“景區景點、文博場所、教育基地是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陣地,是旅游促‘三交’的現實基礎,承德將各民族‘三交’內涵外化為可觀可感可玩的旅游供給。”承德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苗立田說。
據了解,承德全市有A級旅游景區55家,其中5A級旅游景區2家,2024年接待中外游客9300余萬人次。
從江南煙雨中泛舟的天籟詩韻,到滿漢全席引來各族使者共聚避暑山庄……在《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的實景演出中,觀眾看到用包容書寫的團結氣象,將這幅民族融合的畫卷徐徐展開。
“游客在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游覽中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一場實景演出,給北京的游客孫佳航留下深刻印象。
承德以“旅游+文化+民族”的景區建設思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方位融入旅游宣傳、導游講解、游客體驗中。近年來,推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等展現民族交融的演藝品牌,年接待游客逾260萬人次。2024年,原創歌舞劇《情系塞罕壩》赴內蒙古、新疆等民族地區演出30場,吸引線上線下觀眾65萬余人次。
豐富的內涵、濃厚的氛圍,同樣需要更多的載體。承德充分挖掘展現民族融合元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把民族美食、優質民宿、文創產品等資源進行整合盤活,挖掘非遺代表性項目十大類309項,與高校合作研發15類近500款文創產品,生動傳播各民族“三交”故事。
多措並舉推動民族團結工作
“麗正門的門額用漢、滿、蒙古、藏、維吾爾5個民族的文字題寫,史學家稱它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証。”8月11日,避暑山庄宮殿區綜合服務中心宣教處講解員張爽正在為游客講解麗正門歷史和文化價值。
承德多措並舉推動民族團結工作,扎實做好對口援藏援疆工作,與西藏阿裡、新疆尉犁在文化、旅游、人才等領域協同發展,助力新疆尉犁縣羅布人村寨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承接西藏阿裡地區旅游專業學生培訓200余人次,與廣西、內蒙古等7省(區、市)簽訂跨區域協作協議,將承德好經驗、好做法進行推廣。
承德深挖長城文化和抗戰精神,依托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讓各族干部群眾在感悟長城文化、傳承革命精神中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
同時,發揮好“普通話之鄉”作用,著力打造普通話體驗、研學、培訓基地,積極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試點工作,推動百項課題研究,開展專題研討,促進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
8月16日,地處河北省最北端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姜家店鄉廟子溝村鄉間小路上,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休閑散步。
“我們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相繼建設了游客中心、農耕文化體驗館,以及特色民宿,每天可接待游客160余人。”廟子溝村黨支部書記馮常艷說,目前,1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旅游促“三交”鋪就富民路。承德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文旅產業,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各民族共同富裕。2024年,該市鄉村旅游接待1218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5.2億元。
為扎實推進全國首批旅游促“三交”計劃試點城市建設,承德充分發揮避暑山庄及周圍寺廟、承德博物館、塞罕壩機械林場等輻射帶動作用,精准規劃打造展示多民族聚居區優勢旅游資源和文化內涵的十大精品線路,串聯起數十個多民族聚居村,使其享受旅游發展紅利,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提升各族群眾的幸福指數。(陳寶雲、閆立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