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雄安這個園區,如何實現零碳?(美麗中國·關注零碳園區)

本報記者 張騰揚
2025年09月02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零碳園區的建設,對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生產生態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園區如何建成?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關注零碳園區”系列報道,探訪河北、陝西、上海等地的零碳園區,關注其在能源、建筑、交通、碳匯、管理等方面,如何以智慧化手段實現產業低碳化發展、能源綠色化轉型、設施集聚化共享、資源循環化利用。

——編  者  

電纜鋪設、室內裝修施工……這段時間,位於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的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施工現場,各項作業有條不紊推進。

這裡是雄安新區首個全電智慧零碳園區,5棟建筑呈圍合狀布局,中間星球形狀的建筑是會議展示中心,四角分布有4座科研產業樓,該園區預計將於2025年底竣工。

地上地下巧用能源——

做好節能降碳的減法,也做好開發清潔能源的加法

走進園區,抬頭仰望,幾棟建筑的外立面玻璃幕牆已安裝完畢。

湊近看,這些玻璃幕牆似乎比尋常的要厚一些,每塊玻璃厚度接近10厘米。

“玻璃安裝時都很費力氣,要小心翼翼,確保隔熱層不被破壞。”國網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所屬雄安公司項目安全管理員李鵬介紹,“這些玻璃都由3層玻璃板與兩個空腔構成,空腔間注有氬氣,能減少熱量傳導。”

“建筑外立面由8000多塊玻璃幕牆組成了一道屏障,冬季保暖、夏季隔熱,還能優化採光,降低園區暖通空調、照明能耗。”李鵬說。

節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溫”不夠,在園區地上、地下,還有“血液循環”系統來“保持恆溫”。

從5號樓進入地下一層,來到整個園區冷熱系統控制區域——高效機房。機房四周,各式管網縱橫交錯﹔機房中央,3台地源熱泵機組並排而立,它們是控制整個園區冷熱水循環的“心臟”。

“園區地下打了1136口深度超130米的地源熱泵管井,通過加裝U形管與地下土壤進行冷熱交換,再由地源熱泵機組與內部空調水循環換熱。”李鵬介紹。

地源熱泵系統冬日從地下吸熱給建筑物供暖,夏日把建筑物熱量送回地下,將建筑內溫度控制在21攝氏度至26攝氏度,能耗與原本空調系統相比大大降低。

“據測算,通過地源熱泵系統,投入1度電,相當於得到5度多電的熱量。”地源熱泵設計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邊爭說。

“這裡要注意,地源熱泵系統只是通過U形管內的自來水與地下土壤進行換熱,不採集地下水,因此,不會造成地下水二次污染。”國網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所屬雄安公司低碳工程師胡向遠介紹。

從地下一路往上走,來到園區頂部,這裡已經搭建好一排排整齊的架子。國網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智慧能源專家徐慧明介紹:“這是光伏板架,我們的光伏板已經開始安裝,待完工后,園區半數屋頂都將鋪滿光伏板,利用太陽能發電滿足用電需求。”

做好節能降碳的減法,也做好開發清潔能源的加法。

新能源發電很大程度取決於天氣條件,如何保障園區用能穩定?徐慧明解釋,一方面,園區和大電網相連,根據自身新能源發電量情況,通過電力市場靈活地從電網購電﹔另一方面,園區可以實時監測不同地塊、不同區域的負荷情況,並實現均衡調配,“比如遇到陰天,光伏發電量下降,我們可以同步調整園區內部負荷需求,讓用電需求與發電變化動態協同。”

“園區規劃光伏系統時,充分考慮了建筑朝向、屋頂坡度等因素,使光伏板能最大限度接收陽光照射。氣象條件好、園區用電負荷高的情況下,園區屋頂光伏發電可以被全部消納。”徐慧明介紹,據統計,整個園區屋頂光伏年發電量可達273萬千瓦時,滿足園區1/4用電需求。

雲端統籌指揮——

建設數字化園區,智能管控智慧降碳

除了“地上”和“地下”節能降碳,在雲端,創新中心還打造了園區智慧運營管控一體化平台,實現園區碳監測、能源智慧管控和園區智能管理。

園區軟件平台負責人王雙虎打開筆記本電腦,進入平台系統。屏幕上,各項數字和圖表數字化全景展示了園區能源、設施、運維、安全等信息。

據悉,智能平台管控著園區14.6萬個大小各異的設備,從空調、水龍頭再到每間屋子的燈泡數量、功率,平台可實時監測相關設備使用情況和耗電量,並隨之計算每棟樓、每層樓、每間屋子的設備能耗和碳排放情況。在大數據模型支持下,可以智慧計算上調、下調空間,實現柔性調配負荷和零碳管理。

“平台上線后,可實現智能照明,依據光線變化、場景使用等實現自動調光,保障照明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能耗﹔實時控制暖通空調系統,運用熱回收與變頻控制技術,精准調節室內溫濕度﹔可以根據室內外溫度變化自動調整地源熱泵的運行參數和台數,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王雙虎一邊介紹,一邊演示如何通過智能照明系統調節燈光亮度。隻見他輕輕滑動屏幕上的滑塊,遠處一盞盞路燈的亮度隨即發生變化,“不只是人工操作,智能路燈可以根據不同時間段、不同區域的人流量和光線強度,自動調整燈光亮度。”

市場助力優化配置——

電碳協同交易,完成零碳建設“臨門一腳”

從5號樓出來,進入園區中間的會議展示中心。

這座即將建設完畢的園區會議展示中心大樓,不僅是一座直流零碳建筑,未來的電碳協同交易服務平台也將設在這裡,串聯起電力直接用戶、強制控排或自願減排企業與電力交易市場和碳交易市場。

園區通過各項節能降碳措施,降碳率已達60%以上,但園區也需要電網供電。徐慧明表示:“傳統園區使用的電能,存在間接碳排放。但我們借助這個平台,可以精准對接購買綠電,抵消碳排放。”

對於電碳交易服務平台的作用,項目電力交易業務工程師黃文東解釋:“平台對內實現園區全景碳監測,有碳排放監測、碳賬戶管理、碳排放診斷等功能,讓園區碳排放能‘算出來、管起來、降下來’。對外提供電碳協同交易服務,打通各類電碳交易通道,把能源供應方和需求方緊密連接起來,通過底層算法模型,建設智能決策系統,為使用者提供價格預測、交易組合策略、交易風險管理等智能決策服務,幫助用戶降低購電和碳中和成本。”

經測算,整個園區通過園區清潔能源站及建筑被動式節能,可以實現年減碳3370噸﹔高效節能調光燈具與智慧照明等系統,實現年減碳1386噸﹔園區高效數據機房、智慧運維管理等,實現年減碳541噸﹔屋頂光伏發電,實現年減碳1367噸﹔余下因用電產生的4104噸間接碳排放,借助綠電交易、碳交易完成抵扣,最終達成零碳排放。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2日 14 版)

(責編:張曉博、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