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系統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守護紅色根脈 傳承革命精神
河北省系統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80多年前,民族危亡之際,燕趙兒女前赴后繼投身抗戰……”8月23日,河北博物院“山河永固”晉冀魯豫四省聯展展廳內,來自太原的王海蘭和家人們凝神望著一件件文物和斑駁的照片,聆聽著可歌可泣的抗戰事跡。數據顯示,自6月30日開展以來,該展覽接待觀眾逾55萬人次,高峰期單日接待量超2萬人次。
同一主題、同一敘事、同一節奏——這是晉冀魯豫在革命文物領域首次聯合辦展,也是推動革命文物“活”起來的新嘗試,為新時代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堅持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夯實基礎,創新發展,服務大局,系統推進全省革命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法治護航—資源整合—系統保護—弘揚精神—賦能發展的立體模式已然形成。”河北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孫晶昌說。
為了推動系統性保護、構建科學管理體系,2021年7月《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決定》實施。這一全國首個規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省級地方性法規,為系統性保護利用奠定了法律基礎。2023年起,河北將文物保護、文物安全等納入市縣黨委政府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體系。近年來,在積極爭取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的同時,努力推動地方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依法引導社會資本、公益組織參與活化利用等工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的可持續模式。
摸清“紅色家底”,才能筑牢保護根基。結合河北省歷次統計和最新的調查認定,全省102個縣(市、區)列入5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晉察冀、冀熱遼、晉冀豫、冀魯豫、山東片區),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60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市、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585處﹔革命題材專題博物館、紀念館35家﹔國有館藏革命文物2.6萬多件(套)。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我們進一步摸清資源底數和保存狀況,不斷完善全省革命文物資源名錄和數據庫。目前,正在開展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和館藏革命文物認定定級工作,為實現分級保護打好基礎。”河北省文物局革命文物處處長張笑告訴記者,河北還不斷實施重點保護工程、加強低級別文物保護,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
摸清“紅色家底”后,如何利用好革命文物資源這本生動教材?如何傳承好紅色基因?
創新協作模式,強化區域聯動,整合文物資源。京津冀山水相連、文脈相通,繼2024年推出兩批文物主題游徑后,2025年又新增“抗戰記憶”“紫塞雄關”線路,以“串珠成鏈”方式活化三地紅色資源。8月15日至16日,第三屆晉冀魯豫四省革命文物故事宣講推介活動在山西舉辦,河北省有13位講解員獲獎,帶動革命文物宣講活動質量提升。
堅持守正創新,挖掘革命文物時代價值,深化研究、闡釋和融合。2024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批准設立“李大釗紀念館—河北師范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以此為契機,河北省文物局和河北省教育廳於今年6月啟動全省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申報工作,目前已確定首批入選名單,初步形成多學科交叉、跨領域融合、特色鮮明的“國家+省級”協同研究中心矩陣。與此同時,持續打造紅色研學品牌,積極建立館校協同機制,持續推進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建設走深走實。
從立法到規章、從實物到精神,不斷點燃河北紅色文化傳播的“星星之火”。
“一方面,積極提高數字化水平,搭建河北省革命文物資源數據庫平台,提升資源統籌規劃能力和整體保護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不斷開拓渠道,講好紅色故事,提升傳播影響力。”張笑說,今年6月上旬,啟動“革命文物我來講”河北省革命文物故事微視頻展播活動,吸引了眾多講解員、高校學生、志願者等踴躍參與,最終篩選出80部作品進行展播。
血脈永續、薪火相傳,革命文物資源成為革命老區振興的紅色引擎。圍繞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等重點革命文物資源,打造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紅色地標。加快推動西柏坡、狼牙山等紅色旅游景區提檔升級,創建一批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傳統村落保護、鄉村全面振興等相結合,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記者龔正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